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盘龙区:居民“动”起来管好自己的“家”
昆明信息港    01-13 09:49:35

田园路社区工作站站长杨丹珏乐呵呵的,心里很有成就感,前不久社区挑头开展民生小实事项目——给市总工会宿舍重修单车棚,本来是件好事,可遭到一住户强烈反对,原因是担心新建的单车棚顶会遮挡她家里的光线。为这事住户当面指着她的鼻子骂,让她心里委屈了很多天。之后在她的耐心说服及对建设方案进行修改后,单车棚终于建好。住户放下心里的芥蒂,给她送来一面锦旗……

“反对派”变社区热心人

东华街道田园路社区文艺路总工会宿舍是个老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小区里有两幢住宅住着144户居民。去年11月,盘龙区开展民生小实事项目工程,作为首批试点,田园路社区充分听取民意,挨户到居民家中进行问卷民意调查,看看居民最想解决的事情是什么。

经过调查,最后确定3个项目:小区大门低矮破旧,大门顶上有植物杂草压住,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无法通行,有严重的消防安全隐患,需要整改;小区单车棚年久失修,石棉瓦顶棚破旧不堪,每逢雨天屋顶漏雨,电动车充电不安全,急需重建单车棚;小区围墙陈旧破损,影响了小区的整体环境,也需重建。

经93%的居民同意,3个项目开始实施。在社区的动员下,楼栋长、网格员自愿成立项目小组,负责项目实施的具体事宜。

为群众解决烦心事,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参与项目建设,这是件好事,可没想到,这过程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原来,新建的单车棚考虑到遮风挡雨,在原单车棚的基础上屋顶要加长10厘米。一听要加长屋顶,一楼住户王阿姨不乐意了,“我家在一楼,原本光线就不好,现在建新单车棚,屋顶加长更影响我家的采光,这事说什么我也不同意。”

施工那段时间,只要杨丹珏跨进小区,王阿姨就对她发脾气,坚决反对加长单车棚顶。“当时人就迷茫了,开展民生小实事项目,是充分听取民意,让居民主动自发解决公共问题,可项目才开始就有人反对,再干下去行得通吗?”

反复思量后,杨丹珏告诉自己,为民做事方向是对的,但要考虑个别住户的特殊要求。在对王阿姨做思想工作的同时,她也请施工人员重新测量屋顶的长度,决定对屋顶“加长10厘米”的方案进行微调,变为加长5厘米。“王阿姨您看,加长5厘米就那么多,对您家里的采光不会造成很大影响。况且新的单车棚建好后,您家里人停车也会方便得多。”

调整后的方案王阿姨表示同意,很快新单车棚建了起来。看着崭新的单车棚,漂亮大气,也没影响家里的采光,王阿姨高兴了,态度发生180度转变,给社区送来锦旗。看到锦旗上“民生小实事暖民心,为民排忧解难”几个烫金大字,杨丹珏心里暖暖的,之前的委屈一扫而光。

现在只要杨丹珏走进小区,居民都很热情,拉着她的手表示感谢。推进的项目居民配合度也很高,王阿姨从“反对派”变成“支持派”,表示以后会大力支持社区工作,只要社区有需要,她都会出人出力。

项目完工,项目组成员到居民家中进行施工后满意度调查,满意率为98%,居民对这次改造的几个项目十分满意,感谢党和政府切切实实为大家办好事实事。

“充分激发社区自治活力,提升基层治理实效,持续提升民生质量,有效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实践,杨丹珏对盘龙区开展民生小实事的意义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

升级“金豆”模式更多志愿者当“管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要明显提高。

盘龙区推行民生小实事,目的就是要从过去自上而下的单向管理转向多方良性互动,以更加多样的方式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做到民生工作服务民需、尊重民意、体现民愿,不断增强基层居民自治能力。

青云街道金沙社区是昆明市居民自治的“明星小区”,它的“成名”是因为“金豆”治理模式。这一模式诞生于2016年5月,2017年年底“金豆基金”在昆明市青少年基金会成立。通过发动群众成为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志愿者在服务群众、案事件上报、社会共治中获得“金豆”,金豆积分可以到共治单位兑换实物,也可以捐献。

民生小实事项目推行以后,金沙社区的“金豆模式”升级。去年12月8日,社区联手金沙派出所成立金沙金豆共治志愿者孵化基地,同时成立“金沙志愿服务队”“金沙帮帮团”“金沙中年走走队”“金沙老年聊聊组”等志愿团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活动。

孵化基地实现服务志愿者“一条龙”,通过“入驻、孵化、破壳、服务、测评”5个流程,对志愿者进行系统化、专业化培训。社区邀请各领域专家授课,针对民之所需,服务群众、服务社会,开启“你需我行”“你我共治”的志愿者服务新模式。

此外,社区还与爱心企业合作,与香农科技公司联合建立志愿者交流“驿站”、志愿者“孵化”实体店、金豆兑换“超市”,搭建线上线下“一条龙”志愿者服务平台,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群体。

金豆兑换“超市”负责人曾德成是社区志愿者之一,开业当天他参加社区活动维护秩序,获得了3个金豆。“我感到所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人人都参与志愿服务,人人都为社区做贡献。”曾德成说,志愿者在做贡献的同时也获得社区的“反哺”,可以用金豆积分在他的爱心超市兑换商品。

聚沙成塔、积水成渊。金沙社区党委书记郑红莺介绍,目前金沙社区志愿者平台上的注册志愿者已达两万余名,除了本社区“常驻”的50名志愿者外,大部分来自昆明各行各业。现在只要平台上的志愿任务一发出,马上一呼百应,很快就有人认领。随着“金豆”在社区知名度的提高和支持平台的成熟运用,社区警情同比下降60%以上,案件同比下降40%以上,金沙社区也从之前的“脏、乱、差、案件高发”社区变成了盘龙区治安良好的平安社区。

“爱管闲事”的能人越来越多

民生小实事方案提出,要充分挖掘、发挥社区爱心人士、志愿者、乡贤能人、社会组织作为民生小实事项目的提议人,协助居民提出需求和解决路径,参与小区共建自治。

“刚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动大家一起参与,效果出来了,参与的人就越来越多,发挥的力量也越来越大。”拓东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彭福州介绍,推行民生小实事以后,街道、社区发动“能人”参与社区管理,大家出力出策,把小区当成自己的家来管理。

走进盘龙区拓东街道东风巷14号院,一排修剪整齐的红豆杉绿意盎然,各类花卉争奇斗艳。“81棵红豆杉、13株茉莉、28株菊花……”管理这些花卉苗木的是小区里年过八旬的热心老人张祯生,老人是出了名的“爱多管闲事”:组织成立院委会、上任楼栋长、张罗院坝环境提升,甚至当起社区“发明家”。

1953年,20岁的张祯生从大东北被分配到大西南,干的是地质勘查工作,直至1999年在云南省有色地质局退休,他几乎走遍了云南有色金属矿山。退休后,院坝这方小小天地成了张祯生生活的主要地点。当时的院坝环境不像现在,用居民的话来讲就是“光秃秃”的,一点“绿色”都看不见。

为了改善居住环境,退休不久的张祯生老人发动成立院委会,通过捐款筹集了绿化基金,用于装点美化大家的生活环境。

动手能力极强的张祯生老人是社区里的“发明家”,在垃圾桶盖上加上滑轮与拉环,只需轻轻一拽拉环,盖子就打开,不用担心手碰到垃圾盖不卫生。

老人常说:“既然我是党员,就要严格要求自己。我虽然退休了,但‘为人民服务’不能退休。再说,很多事情就是举手之劳。”

在社区,像张祯生这样的热心人越来越多,明通巷71号院的壁画是居民自己画的;在昆明饭店工作的居民李明廉会为居民做乐器、写书法;工程师石磊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做设计、李家福会上门为大伙修家电……

在城市社区里,热心居民用自己的微小力量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光发热,用一言一行、实际行动引领文明新风尚。有了他们的存在,城市生活更加温暖;有了他们的加入,城市生活越来越美好。(昆明日报 记者雷晴 通讯员张丽)

编辑:杨锦佳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