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东川区努力绘就“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美丽画卷
云南日报    02-02 08:59:34

 2021020206_res03_attpic_brief

2021020206_res07_attpic_brief

2021020206_res11_attpic_brief

有“天南铜都”之称的东川区,是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昆明市北部生态涵养区。近年来,东川区委、区政府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小江就是保护长江”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描绘“一江清水、两岸青山”美丽画卷,坚决筑牢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屏障,为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在“四破”中奋起 接续奋斗谋转型

东川区大白泥沟生态绿洲风光秀美,是一个休闲娱乐、开展体育运动的好去处。然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经是泥石流重灾区,以“座座山头走蛟龙,条条沟口吹喇叭”而闻名。

作为老工业城市,长期的矿产开采使东川生态功能极度退化甚至丧失,“山河破碎”导致泥石流灾害频发,数量多、来势猛、规模大、破坏力惊人。大白泥沟是全区107条泥石流沟暴发最频繁的两条之一,平均每年向下游输送固体物质785万立方米,危害下游的村庄、农田、公路乃至梯级电站安全。

伴随“山河破碎”的是城市破旧、企业破产、希望破灭。

然而,东川在“四破”中奋起,开启了全面转型发展的接续探索。

“只有顺应高质量发展趋势,抓住时机忍痛过坎,才能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东川区委书记胡江辉说,东川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转向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从关注经济增长一个维度,转向关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多个维度,全力推动东川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转型发展。

甩掉“历史包袱”,打破“思维定式”,摆脱“路径依赖”,东川区明确了“两示范一枢纽一中心”的目标定位,全力建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川滇综合交通枢纽和滇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

2016年东川成立污染减排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成立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分别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环境保护督查领导小组,2019年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的中央环保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同时,制定了一批制度措施,高度凝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识。

在“三策”中突围 重拳整治污染收实效

站在汤丹镇竹山村的矿山公路旁,遥望成片的华山松林海,一道道绿色屏障让人赏心悦目。

为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东川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林业生态建设持久战,坚定落实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走好“环保路”三策,奋力突出生态环保欠账多的“重围”。

坚持政府投入和社会化造林“双轮”驱动,积极探索社会化造林与义务植树两项机制,汇集各方力量助力生态建设,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19年,完成各类林业生态建设任务9.9万亩、义务植树82万株、荒山造林项目补植补造11.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森林管护163.54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

全面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华新水泥东川公司在绿色矿山建设中,连续数年实现矿山开采“零”排废,成为东川非煤矿山植被恢复的样板。今年底,东川将完成9个以上绿色矿山建设任务,确保露天开采类及金沙江沿线生产矿山全部达到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完成“淘汰关闭”类14个矿山植树绿化。同时,全力创建汤丹镇、因民镇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形成节约高效、环境美丽的绿色矿山建设新模式。

先后投入1.381亿元开展尾矿库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治理消除了一批尾矿库风险隐患,并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尾矿库、运行到设计标高的尾矿库实施闭库管理。全区原登记在册有尾矿库22座,目前仅剩下11座。同时,对环保“三防”措施不规范的部分矿企堆料场、弃渣场进行彻底整治,全面消除环境影响。

扎实开展河道综合整治,对小江河道28家采砂企业、河道旁建筑设施进行拆除清理,规范河砂产业、混凝土搅拌站产业有序生产。完善四方地碧谷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现园区污水应收尽收。在小江流域建设8个自动水质监测站,大力开展“田园清洁活动”,修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池,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推进河道绿化,建设河道生态护岸8.361公里,筑起小江“绿色屏障”。

强化严格执法和监管问责,完善环保公益诉讼、公众参与、有奖举报、环保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2016年7月以来,共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84件,罚款762.3万元。

在“两化”中提升 全面发展为百姓增福祉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思想转型是引领,经济转型是重点,产业转型是基础,文化转型是支撑,重中之重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东川区区长陈江介绍,东川区坚持以“流域治理+”为突破口,着力打造“1+5”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矿业,培育和发展大健康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业,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两化”路子,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

2017年,东川区引进云南中洲海绵城市建材有限公司,将当地的优质河砂资源以及尾矿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充分利用起来,走出一条“变废为宝”新路子,使东川成为全省重要的海绵城市建材基地。

在小江板河口位置,原先昆明升新矿业有限公司的铅锌尾矿沉淀池已建成苗圃基地,种植了树木40多种10万余株。基地旁的小江河道右岸则修建了700米混凝土河堤,有效保障河道行洪,减少河岸水土流失,提升河道生态景观,实现了生态效益最大化。

汤丹镇洒海村则依托闭库的汤丹铜矿尾矿库,种植了500亩“七色花海”,打造出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

据悉,东川将实施总投资20.6亿元的东川林业生态修复PPP项目,通过栽种经济林、实施荒山生态修复等,建设小江流域绿色生态走廊,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现状。该项目在5年建设期和15年运营期内,年均可提供30.5万个岗位,每年可带动群众增收约4575万元。

紧扣“富绿双增、标本兼治”,东川正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业经济由“传统粗放”向“高效绿色”转变,产业结构由“一铜独大”向“多点支撑”转变,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清晰。如今,东川的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云南日报 记者茶志福)

编辑:程雪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