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昆明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积极向好态势持续巩固,在持续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昆明正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今年昆明市两会,代表委员聚焦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从基层基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体系健全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补齐短板 加快落实“双提升”工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发考验了昆明公共卫生体系,各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是处在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市人大代表宋志忠介绍,昆明市疾控系统在抗击疫情中坚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全国疫情最严重的时期,昆明确诊病例中多是输入性病例,本土病例仅有10例,未出现社区流行的情况,各地疾控中心从检测、发现、隔离等方面为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抢到了时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回顾疫情防控工作,仍然发现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短板。
宋志忠以一名医护工作者的身份提出了切实落实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双提升” 工程(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议。他提到,目前昆明市疾控体系存在人员编制不满、硬件设备短缺、防控能力有限的短板。人员配置方面,按照国家疾控人员万分之1.75(每一万人配备1.75名防控人员)的标准,除安宁、呈贡达到标准外,其他地区长期存在人员编制不满的情况。硬件方面不单存在疾控中心面积不足,还存在部分地方设备不齐全的问题,不能及时全面的进行流行病检测,加大了疾病预防工作难度。
在当前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特别是临近春节等重大节日,人口流动大的背景下,宋志忠建议要加快落实“双提升”工程,补齐疾病防控体系短板,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医疗系统保障,也为今后全市各项工作提供安全稳定的卫生环境。
科学统筹规划 改善基层医疗机构分布不均
“就目前来说,整个昆明市的医疗机构布局存在一定的不足。许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五华区”。市人大代表钟莲梅说,比如省级几家三甲医疗机构主要集中在一个区域,导致其他县区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这也导致人流聚集,造成交通拥堵。她表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落地到昆明,布点位置选取非常关键,建议尽量做到分布均衡,这样有益于分化医疗机构集中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她认为现有的医疗资源满足不了社区的需要,建议加强昆明市社区医疗机构的布点。需要通过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实现社区老人的健康管理,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一些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集中在社区医疗进行治疗,可减少病人前往大医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可完善基层的医疗结构布局。
建议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机制
市政协委员尹俊则从疾控预警监测、医疗机构“平战结合”、社区群访群治等方面提出建议。他建议,扩大监测范围,健全包括发热症候群、呼吸道症状症候群、腹泻症候群等症候群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综合监测系统,开展症候群、疾病、危险因素、事件、媒体信息等等综合监测。基于监测大数据体系,加强时间、空间聚集性分析,开展高危地区、高危场所、高危人群早期预警,实现早期精准防控。
建立平战结合的应急医疗机制,提升传染病医院的“平”时综合能力和“战”时抗疫服务能力,强化“尖专科、强综合”。在规划新建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专科医院时,充分考虑功能转化,既要满足“战”时快速反应和集中救治,又要考虑“平”时职责任务和运行成本,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在加强社区防控方面,他建议完善群防群治的应急联动机制。建立社区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和演练机制,提高社区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应急技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加强公共卫生防治的宣传力度,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提高全民防控意识和健康素养;培育“平”时、“战”时都可用的群众志愿者队伍,提升社会面协同和联动的速度和能力。
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建设 健全基本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
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突显了基层医疗机构在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每个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都承担着大量的防控工作,目前新冠疫情防控将以持久战的形式继续进行。民革市委指出,提升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健全基本公共卫生疾病防控体系应对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刻不容缓。
民革市委认为,要整合优化区域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大胆探索区域医共体,推动以县(区)市疾控中心为主的公共卫生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建立健全县(区)市域医防融合机制;以“平战结合”的方式加强综合医院和指定为战时传染病医院专科医院或康复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医疗设备配置;进一步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补齐昆明市基层公卫短板,筑牢基层网底。
此外,民革市委建议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吸引力,提高基层一线医疗卫生人才保障水平,探索开展公共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推动公共卫生人才下沉;全市各县(区)市人民医院以“昆明市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建立规范的感染性疾病区,并配齐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全医疗设备,实现远程医疗系统全覆盖;县(区)级疾控中心以“昆明市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为契机,建设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进一步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保障;大力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加强信息化软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建设智慧型基层医疗机构。(昆明信息港 记者昝娟娟 周智宇 曹月 俞逍 苏雯芊 李丽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