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红河:红河县奏响文旅融合发展新乐章
红河日报    02-04 11:26:11

“十三五”期间,红河县紧扣创建撒玛坝AAAAA级旅游景区和马帮古城AAAA级旅游景区目标,以繁荣文化旅游事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文体旅活动,筹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文化旅游事业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打造旅游品牌  吸引八方来客

2020年10月1日,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启动试运营,标志着红河县的旅游产业翻开了新的篇章。红河县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被国家列为“湿地公园”,2016年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的核心区之一,是联合国粮农署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时也是经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中国面积最大的连片哈尼梯田。

领略气势磅礴、万亩连片的梯田风光,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农耕文化,品尝原生态美食……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带给游客的是全新的体验。“十三五”期间,红河县把文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撒玛坝AAAAA级景区创建,全面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哈尼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学校援建项目建设和“穿越撒玛坝”徒步旅游风景道项目规划工作,推进梯田管理与数字化、梯田守望者计划与梯田生态发展等项目建设,致力打造红河谷康藤帐篷营地、苏红古村复兴项目等一批半山酒店,推动“云上撒玛坝·醇情哈尼人”梯田旅游文化形象更加鲜明。与此同时,红河县积极推进马帮侨乡古城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抓紧古城立面改造、游客中心、商业综合体、停车场、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建设,持续提升“马帮侨乡·山巅城堡”文化旅游形象。

围绕马帮古城和哈尼梯田两个重点旅游文化集聚区,红河县编制完成各项旅游规划并通过评审,围绕传统产品提质升级和新型业态培养,规划“十三五”期间建设项目42项,涉及资金37亿元。制定了《红河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把22个项目列入建设范畴,涉及资金约20亿元。

文旅融合见成效  旅游兴村促脱贫

为将独特的旅游开发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让群众依靠旅游脱贫致富,红河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样本,发展乡村旅游促脱贫。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精准扶贫示范村,按照以房入会、田入股、文化入景、农特产品入市“四入”为具体的做法和措施,实现旅游兴村与精准扶贫“双推进”,当地涌现出如李威、何马福等51位以开办农家乐、生态养殖等旅游致富的带头人;培育出了康藤帐篷营地、龙玛客栈等88家带动当地贫困居民增收致富的旅游经营户,以及红河县康藤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红河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旅游扶贫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了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

“十三五”期间,红河县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县;成功创建了宝华镇、甲寅镇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堵波、他竜、他撒、桂东4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及甲寅村委会、阿撒村委会、宝华村委会、朝阳村委会4个州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保护文化遗产  打造文化艺术精品

“十三五”期间,红河县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建成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启动实施红河县东门楼及古民居等第七批国保保护工作,完成了红河县迤萨镇古民居第八批国保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保项目1项18个点,州保16项47个点,县保85个点。

5年来,红河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积极推进非遗名录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全县共申报完成非遗传承人84人,有《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乐作舞》两个国家级保护名录;有《哈尼族服饰(奕车)》《傣族传统制陶技艺》等传统文化保护区省级保护名录5项;有《仰阿娜》《竹编工艺》等州级保护名录5项。先后创新举办了国家交响乐团哈尼多声部音乐“开秧门”民俗活动、五大洲百名中外摄影名家红河行文化活动,筹办了“马帮情缘”文艺晚会和“云上撒玛坝·纯情哈尼人”梯田实景演出,顺利举办年度“仰阿娜”“万人歌舞节”“长街宴”等民族节庆活动。积极参与全省组织的南博会等推介活动,加强与央视等国内顶尖媒体的交流合作,红河县哈尼梯田景观也多次登上央视舞台,红河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十四五”期间,红河县将不断挖掘文旅消费的新动能,构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厕、文、体”9大要素进行业态化创新。同时,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红河日报 记者李捷  陈勒因)

编辑:朱俊杰(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