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入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院士名单的消息引发网络热议。多家媒体发表评论质疑,有部分网友称王莉为“酱香型院士”。2月18日,贵州省科协工作人员回应称,在此次院士增补评选之前,当事人王莉一直很低调,贵州科协的相关评选也符合所有法定流程,对于此事引发的关注,“我们也很无奈,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蹭热度”。
似乎有必要先对贵州省科协的这个回应做个回应。“当事人王莉一直很低调”,跟网友对“酱香型院士”的评议并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大家讨论的是这件事,而非王莉这个人是高调还是低调。“相关评选符合所有法定流程”,能够证明的也只是程序正义而不是结果正义,没有正面回答网友的质疑。至于说“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蹭热度”,这种动机论,听起来也很不符合科协的身份,讨论问题要有理有据,跟蹭热度何干?严格说起来,在这件事上,茅台蹭院士热度的嫌疑,比网友蹭茅台热度要大得多。
院士评选有严格的流程。目前王莉尚处于地方科协推荐公示阶段,还不是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当然离最后当选院还有很大的距离。此事引发争议,真正需要讨论的是:什么人才能当选院士?
资料显示,王莉女士获得了许多荣誉,发表过很多论文,对茅台乃至对整个白酒行业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她的专业能力和对企业创造的价值,我们无法否定。如果茅台或者行业机构出于对王莉的专业能力的褒奖,给予她这样或者那样的荣誉,相信没有人会提出质疑,因为这是企业内部的自我评价,外人无权也无能力干涉。
问题是,我们要评选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不是某个企业的先进工作者或行业标兵。作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无论是科学院院士还是工程院院士,都具有公共属性,因此它的评选标准就不能局限于单一的技术或者经济层面,比如为企业创造了多少价值,是否行业内领先,而应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审视。正如央广网的评论所言:推荐致力于研究“酿酒”技术的研究人员评选院士,很难代表“科技兴国”的战略方向,同时也会引起人们对社会科研方向和院士推荐、评选标准的质疑。
研究白酒,不是说没有价值,但离院士的标准还是相距甚远。王莉女士主导研发的项目是“白酒风味物质剖析及应用建设”,大概意思就是如何让白酒的口感更好。但口感再好,也不能贪杯。不过就茅台而言,这个顾虑可能是多余了,因为很多少人根本就不知道茅台的口感。
网友反对“茅台院士”,其实是一种朴素的价值观,那就是科技应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服务,而不是反过来,人类为科技所绑架,唯技术论英雄成败。事实上,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在一个领域的顶尖层面上,都要有固守一定的价值操守。这种价值操守代表了人类前行的方向,而不为一时的利益所困。奥斯卡评选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无论多么卖座的商业片都很难获奖,获奖的反而是那些并不卖座,但是对复杂人性和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深度探索和无限想象的小众电影。
院士的评选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说大学是国之重器,那么科学院、工程院就是重器中的重器,当有更加严格更加科学的评选标准。(首席评论员吴龙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