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充满了艰辛与考验,“每个人都了不起”,充分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后疫情时代,关于经济复苏的讨论和关注超过了以往。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十三五”期间的砥砺奋进,为昆明经开区在2020收官之年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营业务收入2218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5.7%、17.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3亿元,增长3%……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跑出了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加速度”。作为昆明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点,在前所未有的大考中,昆明经开区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抗疫情、稳增长,经济实现逆势增长。2020年,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精准施政,落实网格化包保,分区分级防控,取得了抗疫斗争重要成果。同时,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及时出台“暖心十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组成工作队抽调190人上门服务,支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实现逆势增长,呈现向上向好。
抓改革、促创新,试验任务加快推进。紧紧围绕94项国改和47项省改试验任务,按照第一年完成60%的要求,逐项建档立卡、挂图限时作战,76项试验任务实施率100%,梳理报送26项可复制推广实践案例,其中“以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创新自贸试验区商事仲裁调解服务供给模式”和“多国多点、港港联动国际运贸一体化新模式”入选“最佳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
优结构、增效益,产业能级不断跃升。围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出台了“1+3+N”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形成重点产业发展“一产一策”,高端制造、航空物流、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干细胞等新业态加速聚集,开通海关“9610”和“1210”特殊监管查验线,O2O新零售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正式运行;宝能汽车制造、普洛斯环普产业园等进展顺利。新增规上企业56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
大招商、谋合作,开放步伐越迈越大。全区党政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招商,外出精准招商27次、举办专题推介活动6次、考察近100家企业,签约项目113个、总投资565亿元,开工项目45个、总投资398亿元。设置3个省外招商联络点,聘请12名“招商大使”,设立招商平台15家;成立全省首家招商服务公司,开展企业化、专业化招商;联合官渡区、昆明综保区、空港经济区,联动红河片区、德宏片区、中国老挝磨憨—磨丁合作区、临沧边合区,开展协同创新;与云南民族大学合作建设澜湄职业教育基地;举办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坛和峰会;引进内资170亿元,占全市的11.4%;实际利用外资2.39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32%、全市的36%;外贸进出口总额269亿元,较2019年增长了13倍。
强载体、美环境,园区颜值更加亮丽。完成新增建设用地报批2995.6亩,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1.7亿元,加快推进安石公路市政化改造工程等11个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春漫大道、顺通大道等4条道路整治提升。石龙路经开区段建成通车。新增绿地面积16.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更新改造工作提速。倪家营、普照水质净化厂二期改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在全市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多次排名第一。空气优良率达98%以上。成功创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优服务、增效能,营商环境大为改善。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行政审批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成”。建成“24小时不打烊”自助服务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全类型市场主体刻章政府买单”服务;工程建设改“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实施区域环评并将结果作为单个项目环评依据;成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和中小企业(双创)服务中心,设立外籍人员来昆工作服务窗口;组建昆明法院自贸试验区诉讼服务中心和分调裁审、多元解纷中心,成立市检察院派驻自贸试验区检察室;与10余个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机构建立争议解决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面向全国招聘1名管委会副主任、3名部门副职和29名博士、硕士专业人才;投资1.62亿元高起点建设人才公寓。
办实事、惠民生,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全年民生支出25.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7%。着眼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名校融校”工作继续推进。全区中高考主要指标进入全市“第一梯队”。推进国家区域性肿瘤治疗中心建设,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合作办医取得积极进展。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不断加强,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以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成绩突出。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扎实开展。扬琴说唱《钢铁初心》获云南省群众文化艺术最高奖项“彩云奖”金奖。积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搭建街道、社区及行业网格1615个。全力做好平安经开建设,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发展。
回顾和总结五年来的实践,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对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就是: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党的领导,胸怀发展全局,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省市发展大局;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致力实体经济、专心产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任何时候都不偏离、不折腾、不懈怠;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激情勇气,敢于担当,创新开放;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努力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工作氛围,做到心齐、气顺、劲足、实干。这是今后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推进各项事业向前发展必须继续发扬的重要经验。
今年着重抓好10个方面工作
狠抓制度创新
积极融入、主动衔接RCEP规则、规制及标准,突出“沿边”“跨境”两大特色,在服务贸易、消费市场、推动外贸、吸引外资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制定出台《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制度创新促进办法》,谋划和实施好43项改革试验任务。围绕“八个跨境”,力争在跨境“淘电”新模式、云医云药联合体、跨境电商综试区、现代物流供应链、外商出入便利化、国际诊疗保健中心等领域取得突破,总结形成一批昆明首创、云南首创、全国首创的改革创新案例。强化金融服务创新,吸引一批多元化、多牌照金融服务机构,重点在“一户百币”便利跨境金融、便利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方面,探索形成金融服务沿边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探索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快推进先建后验、区域性评估、一业一证、集群式注册、拿地即开工、一颗印章管审批、公平竞争审查等集成式创新步伐,实现利企便民。进一步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片区巡回法庭开庭审案,积累自贸区司法服务案例样本,加强市场化法律服务体系创新,完善拓展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功能。强化联动创新,加强与红河、德宏片区、各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合区及省级联动创新区的合作。加强复制推广,比照上海、海南等先进自贸区(港)做法经验,重点围绕71项改革试验案例集中攻坚复制,补齐开放改革短板弱项。加强自贸智库建设,与云南大学共建自贸研究院,支持昆明学院与对外经贸大学共建自贸学院,强化与云南警官学院战略合作,建立制度创新新闻发布工作机制,提升社会对自贸区的政策认知度和创新参与度。
推动产业升级
坚持产业立区、工业强区,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重点产业上百亿、超千亿。强化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宝能汽车制造、云内动力汽油机产业化及研发平台等项目建设,力促滇金公司云南黄金产业园、雪兰牛奶搬迁等项目开工,支持重点企业技术升级、扩大产能,力争装备制造、烟草及配套、生物医药及健康产品、新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0%、3%、5%和5%以上。支持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物流、金融等多端延伸,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力争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0%。协同空港经济区发展航空物流,加快传统批发物流业转型,推动云南建投云上营家智造中心项目、嘉浩物流等项目实施,力争批发物流业营业收入增长9%。推进昆船智能数字化转型升级、嘉和科技智能化泵站大数据中心平台等项目实施,加速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培育仿制药、跨境电商、平行进口、融资租赁等新业态,尽快形成经济新动能。围绕跨境业务供应链和共享生态圈,打造贸易、运营、清关、服务、创业“五位一体”发展平台,助力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挖掘升规企业,力争全年新增60户“四上”企业,其中工业企业不少于18户。扶持云南神农农业、北方奥雷德等企业上市成功。
大干招商引资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坚持党政主要领导用主要精力抓招商,每月至少外出一次招商。编制《产业项目准入评价指标体系》,成立装备制造、数字经济、金融服务等八大产业评审小组,推行重点产业“一产一策”。统筹谋划产业链招商,按照传统产业“强链”、新兴产业“补链”、未来产业“建链”的思路,深挖区内企业的产业链关系,重点招引产业链引擎性企业和项目。发挥招商服务公司、招商联络点、招商大使、招商平台的作用。加大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大企业大集团的定点精准招商力度,力争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注册资金10 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5家、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企业不少于20家。设立境外招商点,与红河、德宏片区联动,开展区域“联合招商”,建设运营“园中园”。
强化项目投资
树立项目为王、项目兴区的思想,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推进180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确保全年投资不低于145亿元。开展玉缘路下穿昆玉高速工程、呈黄路及204号路(东段)综合管廊等21条道路建设前期工作,推动昆明醋酸纤维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昆船智能装备研制等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尽快早日开工。推进普洛斯环普产业园、红星电线电缆生产项目、安石公路市政化改造及综合管廊工程等项目,配合开展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更多工程实物量。推动昆石高速王家营立交改扩建项目一季度动工,茶高山连接绕城高速段等18条道路、赛诺制药原料药提取基地及综合生产车间、华能绿色包装印刷产业园等产业项目、西邑村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尽快进场施工,确保每季度都有一批项目开工。在规划、土地、资金、审批等方面向重点项目倾斜,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力度,积极向上协调争取用地指标;协调好电、气、水等方面问题,加快项目投资建设步伐。
依靠科技赋能
支持鼓励以制造业为重点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区科学技术支出资金5.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4%,力争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较上年增长10%、达18.6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3.6%,继续保持在全市的领先地位。构建“产学研”转化体系,推动建立云南省技术成果交易中心自贸区分中心;依托中国—东盟(昆明)创新中心,在企业孵化、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和吸引外国高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搭建人才“直通车”平台;引入云南现代民族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形成现代化中药创新研发平台;推动仿制药研发机构建设,打造仿制药研发生产国际合作基地。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190家。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确保专利申请不少于3500件、专利授权不少于2800件。
扩大外贸外资
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RCEP签署、COP15大会召开的有利契机,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促进平台、国际营销体系等“三项建设”,鼓励支持本土跨境电商平台做大做强,健全“走出去”促进机制,全年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增长16%。加快申报王家营铁路口岸临时开放,打造跨境电商进出口货物快速集散中心。鼓励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多式联运,鼓励企业在重点境外市场建设海外仓。推动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取得实质性成效。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及多报合一年报制度,推动准入前和准入后管理措施的有效衔接。探索引进外资新路径,支持国有企业境外发债资金回流参与国有企业混改。加强对签约外资项目的调度服务,鼓励外资企业以增资扩股和利润再投资等形式加大投资,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土地、资金、能耗、保险、配额等方面的问题,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办理周期,为外商资本进入提供便利。
优化营商环境
把“企业至上、服务是天职”的理念变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实现服务一条龙、办事跑一次、审批一颗章、政务一张网。承接好省、市首批121项行政管理权限。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模式,做到“有事马上办、无事不打扰”。抢抓全省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契机,聚焦开办企业、建筑许可、不动产登记、缴纳税费等21项昆明市营商环境评价一级指标,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探索重点产业全链条审批改革和重点领域流程再造。打造智慧政务,推行智能化24小时自助服务,探索建立“自贸区全职能税务服务分局”和“多部门联动呼叫中心”。建立多语种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外籍人才服务站,引进更多专业机构,为境内外企业提供国内外经济、法律、市场等方面信息,拓展国际合作新模式。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建立营商环境全覆盖责任体系和考核办法。
实现绿色发展
以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契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绿色发展,严格执行区域规划环评,建立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不断提升园区生态品质。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加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后督察。制定循环经济重点示范企业清单,鼓励企业间物质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产业。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深化“三级河长、四级管理”机制,开展支流沟渠延伸截污和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实施宝象河流域排水收集系统提升完善工程等9个项目建设。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化创建,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落实好重要道路和节点市容环境提升。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加大绿化建管力度,实施重要道路、重要节点增绿、补绿工程,全年花卉布置量不少于30万盆,立体花坛不少于2组,塑造园区城市特色绿化景观,建设宜居宜业环境。
增进民生福祉
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全力推进国家区域性肿瘤治疗中心建设。着眼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入实施“三名工程”,有序推进实验小学二期、黄土坡片区配套学校等8个项目,开展“名师工作室”创建工作。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积极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推进就业登记、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申领等“一网通办”,加大援企稳岗补贴力度,减轻企业发展负担。实施以养老、医疗保险为重点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确保按标施保、应补尽补、应保尽保、动态管理,推广医保个人账户购买商业保险,巩固扩大参保覆盖面,参保率保持在97%以上。扎实做好民生兜底,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打造基层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强化平安经开建设。
做好疫情防控
严格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三减少”“三加强”要求,坚决落实“五个管住”,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加强物资储备和人员准备,深化“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防控机制,抓好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重点环境防控。加快“双提升”工程建设,深入推进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哨点”作用,坚持“人物同防”。做好集中监管仓疫情防控,定期开展核酸检测,严格执行进口冷链货物六面消杀。加强对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保障企业生产运行稳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全面推进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做到群防群控。(昆明日报 记者吴洁 通讯员冯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