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发展进程中,女性们立足自身岗位,用担当凝聚起“她力量”。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奉献,绽放别样芳华;她们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之时,毫不犹豫挺身而出;她们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在教书育人的课堂、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继续释放着令人瞩目的巾帼力量。
在“三八”节到来之际,我们为每一个奔跑在奋斗路上的“她”点赞、加油。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白衣天使
去年的3月8日,是盘龙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朱利仙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奋战33天后,她所在的云南援鄂医疗队迎来最好的消息——武汉汉阳体校方舱医院正式休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今年的“三八”节相较去年显得平静。朱利仙和队友早已回归正常的工作生活,过着陪伴家人、照顾病患的平常日子。“但每次想起武汉,都会给我莫大的鼓励,在那里我第一次感受到我们这么被需要、被尊重,我决心更努力工作,今后帮助更多患者和家庭。”
朱利仙已经在医护岗位上工作了10年,她深爱着“白衣天使”这个身份。
带领“娘子军”抗疫的女民兵连长
2020年2月6日,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连长张楠在微信群里连发一条召集令:“疫情防控工作严峻,需要高炮连支援,大家在阿拉街道的都一起上。”消息发出去几分钟后,12名刚好在昆明的队员回复了。2月7日,这些女民兵就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这支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是云南目前唯一的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该民兵连成立于1958年。1963年,周总理在昆明凤凰山观看了连队的实弹射击演练后,称赞连队“不爱红妆爱武装,英姿飒爽训练场”。
2014年,张楠成了阿拉彝族女子民兵高炮连第一个80后连长。这次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张楠迅速带领由女子民兵高炮连和退伍军人组成应急分队,助力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那段时间里,在小区、在路口、在社区,都能看到这群“娘子军”忙碌的身影。
爱心送医的女出租车司机
一转眼,梅小琼已经在昆明开了14年出租车,女儿也已经上高二了。
出租车带着她转遍了这城市的每个角落,让她与不同的人相遇,让她成了一个讲述昆明故事的“导游”。她说:“什么工作不苦呢?各人都有各人的辛劳,但在一个岗位上就要好好干,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出租车就是昆明的一张名片,尽管我的普通话不大标准,但接到外地游客,都会跟他们介绍这里的风土人情、值得去的景点,还有特色小吃。”为了接待好外地客人,每天出车前,梅小琼都会花上十几分钟把车里整理一遍,再用酒精仔仔细细擦拭车把手等位置……
去年疫情期间,这个女出租车司机接了一单特殊的“生意”:爱心送医。从2月21日开始的16天里,梅小琼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护理孙开荣结成对子,每天免费接送她上下班,一个来回就是60多公里。
建筑工地上的“女汉子”
去年6月,来自嵩明县的吴大姐在老乡介绍下来到了呈贡一个工地,成为一个负责捆扎钢筋的建筑女工。固定成网格的钢筋是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一名合格的钢筋工,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出现漏绑,我绑过的钢筋,从来都不会漏。”对自己的工作质量,吴大姐很有自信。
挽起长发,戴上橡胶手套和安全头盔,蹲在工地上捆钢筋,这就是吴大姐的日常。“比种地苦,有时候弯着腰捆一天,回去腰酸背痛,只想躺着。夏天才是最难熬的,晒着太阳一直干活,旁边还有很多机械作业,噪声比较大。但收入稳定,娃娃高二了,我得多苦点,好好攒够她以后上大学的学费。”尽管辛苦,但吴大姐还是对未来充满信心。
永远在路上的时代记录者
2020年,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邱月婷与我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一起踏上了湖北咸宁的抗疫战场。“我们在那里整整40天,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回忆在咸宁的工作,邱月婷用“很苦很累”形容,她与搭档一共拍摄了100多条新闻,其中很多被央视采用播出,让她深深认识到新闻工作者的价值。
在邱月婷的采访对象中,包括为大山教育付出一生心血的张桂梅、在咸宁抗疫中晕倒后醒来立马投入战斗的云南护士谷桂美等女性。“在我的工作或生活中,一旦产生懈怠和放弃的念头时,我都会想起张桂梅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坚持,再坚持一下’,就能从她们身上汲取无穷精神力量,不就是我当记者最大最幸福的事情吗?”邱月婷说。(昆明日报 记者陈雯 李双双 王姗 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