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东川“智志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批自强不息脱贫群众“感党恩”
昆明信息港    03-08 17:39:10

昆明信息港讯 通讯员吴丽 在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东川在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脱贫,这次全国表彰东川3个个人、1个集体“榜上有名”,成效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身残志坚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说:‘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这位被习近平总书记“点名”的村民就是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等四项国家级奖项的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对残疾“手足”夫妻自强不息“战贫困”,用奋斗践行着自己的信念,脱贫攻坚路上不等不靠、不找不要,以常人无法想像的意志不悲观、不拖腿,活出了人生尊严,用勤劳和汗水浇灌自己幸福的家。“你是我的脚,我是你的手,没有什么坎过不去!”这是张顺东经常对妻子说的一句话,简单朴实的话语里蕴含着夫妻间浓浓的情谊。家里庄稼种得好,养殖副业也兴旺,这对“手足”夫妻盖起了小洋房,养育了一双儿女,筑起了幸福溢满小屋。如今,依靠种地、养殖和政府补助,全家年收入近两万元。“感谢政府,让我们这些失去劳动力的人,走出了磨难,与健全的人们一同奔小康,走上富裕的道路。”张顺东感叹道。在“乡村振兴”路上夫妻俩没有停歇脚步,靠着自己的努力让生活更上一层楼,日子越过越红火。对于未来,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依然乐观如初:“等伤口养好,我俩要把家里的五亩地盘好,种上玉米和瓜,农民以土地为本,不能荒废,这样来年的生活才能更有盼头。”这对“手足“夫妇凭借“一只手”、“两条腿”自强不息,无脚踏出“脱贫路”,无手撑起“半边天”的奋发、奋斗、奋进事迹感动着全国。

在东川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妻俩自强不息的还有东川区汤丹镇江西村下山小组视力障碍残疾人、脱贫光荣户张友发。张友发这位坚强的农村残疾人,不等不靠,身残志坚、孝老爱亲,自立自强,凭借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挺起脱贫精神脊梁,自力更生发展种养业,增加收入,扛起一家生活重担,不给国家添负担,脱贫路上不掉队,以“榜样”力量引领、激发东川当地群众内生动力,扬新风正气、革陈风陋习,摒弃“等靠要”思想,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句话。他坚强脱贫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感召着身边更多山区群众奋发向上。变“输血”为“造血”,实现“要我脱贫”为“我要致富”,在“乡村振兴”大道上携手共建美丽新农村。

脱贫攻坚中“扶志和扶贫一样重要,有内生动力才能拔掉穷根。这其中有位家住东川区因民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发莲,靠卖“一碗面条”成为创业“领头雁”,闯出了自己的幸福新生活,成为东川美食街小吃汇的大厨,更是带着一群和她一样脱了贫的姐妹来到昆明放开手脚大干一番。杨发莲的成功,也让东川贫困群众看到了希望,小吃餐饮是帮助贫困户脱贫并稳定就业的最有效的途径。如今,创业园已招收了32位建档立卡户在东川从事小吃服务,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在岗时间大多超过了两年,经过培训实现了稳定就业。

脱贫只是起点,并非终点,“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美好生活是靠干出来的”,东川这些杰出楷模“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他们自立自强、不等不靠,用汗水创造幸福生活,改变命运,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感恩党。字字句句凝聚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在脱贫攻坚中,东川不仅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全区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广泛传播,文明新风得到广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在东川大地蔚然成风。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东川曾是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东川区委、区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抓好、抓实,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52.88%降至为0。2019年至2020年,东川通过了贫困县退出第三方省级评估检查、国家贫困退出第三方评估抽查、脱贫攻坚国家大普查及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

5年来,东川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在东川大地吹响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冲锋号”,通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融入”的目标,投资30.04亿元,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8740户32771人的项目。按照“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多方筹资15.4亿元,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1136户,实现了“农村无一人住危房”目标,全区贫困群众易地搬迁挪穷窝,危房改造住新房;通过按照“80155”就业目标和“五个一批”的就业路径,采取“45555”的就业措施。截至目前,全区12.38万农村实有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1.88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0.1%。按照“1+2+N”农业产业发展思路扎实推进“十百千”产业发展工程,采取“双绑一联合+金融”措施,实施“5+3”增收计划。

5年来,通过“双绑”和政策资金扶持,269个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自己获得发展,还带动28655户贫困户和14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实施“光伏强村”计划,119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超过20万元。累计整合投入10.59亿元,实施302个产业项目,并实施了以工代赈、产业到户、农业保险、种植养殖产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核桃提质增效等等39个产业项目,实现了务工就业稳增收,产业到户强支撑 ;通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5年来,共实施荒山造林24.6万亩、退耕还林20.4万亩,共兑付生态补偿资金2.93亿元。创新组建了9个乡镇(街道)造林合作社,27个村级造林合作社,重点吸纳乡村公共服务岗位人员7195人。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31%提高到2020年的39%,实现了生态脱贫促双赢,绿色发展铸金山;通过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十人制”,牢牢抓住控辍保学和精准资助两项重点,确保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健康扶贫工程。让贫困人口“脱贫”先“脱病”,“健康”奔“小康”。

5年来,投入健康扶贫救助资金6664.32万元,对贫困人口开展医疗救助,实现了教育扶贫断穷根,健康扶贫减负担;与此同时,东川注重“智志双扶”,做到“智志双扶”、“三治融合”,既要让群众从物质贫困中“走出来”,更要从精神贫困中“站起来”。东川以129个贫困村和实施异地搬迁的32771人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教育群众牢固树立“对党诚信、对村规民约诚信、对收入诚信”的鲜明导向,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大力营造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落实好村规民约“四个必须”措施,教育引导群众爱党爱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老敬亲、遵纪守法。在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中开展以“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和“比发展、比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新民风”建设,以“五星家庭”和“法治文明小区”创建评选为载体,激发搬迁户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引导民风持续好转;推进“诚信超市”平台建设,通过以诚信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自助式帮扶,引导广大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以“榜样”力量引领、激发东川当地群众内生动力,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既富贫困群众“口袋”、又富“脑袋”,“智志双扶”显成效,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如今,东川红土大地再创佳绩,天南铜都续谱新篇,在脱贫攻坚战中,东川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战友:有获得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云岭楷模”的已故扶贫干部吴国良同志;有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等四项国家级奖项的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还有此次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东川区胡江辉、罗雄及已故吴国良3名同志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昆明市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人心齐,泰山移”,现在,东川“路通了、山绿了、民富了、城美了、业兴了”,并创造了“重整山河,苦干实干,开放包容”的扶贫精神。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东川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担使命、重整行装再出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奋力建设好幸福美丽新东川。

编辑:龙泉积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