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杨,这次新训周测试,你3000米跑的成绩是13分14秒,进步很大,达到优秀”。
刚冲刺到终点,大汗淋漓的范杨第一时间听到自己的成绩,他第一次如此轻松、如此兴奋、如此自信。
95后、家中独子、城市少年……这是云南省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新消防员范杨曾经的标签,如今,他更喜欢的标签是“我是一名消防员。”融入新训生活,范杨刻苦训练,奋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消防员。
范杨曾是一名大学生,四年里,他习惯了熬夜、上网、宿舍蜗居看小说的生活。刚成为一名新消防员时的他一脸书生气,皮肤白皙,身材单薄,一看就是“白面书生”,再看现在的他,朝气蓬勃,训练积极,雷厉风行。
是什么促使他转变如此之大?这还得从入营时的首次体能摸底测试说起。
新消防员是消防救援队伍的“新鲜血液”,要让其成为“战狼”,从难从严磨炼是关键。第一次3000米体能测试时,才跑了4圈,他就已经非常吃力,腿上像灌了铅似的,怎么都抬不起来,更别说迈开步子。看到同批入营的新消防员一个又一个接连超过他,范杨感到压力山大。“还有两圈,加油”“最后一圈了,坚持住啊,范杨”,大家都在为他加油鼓劲。最后100米冲刺,整个跑道上只剩他一个人,远远看着仿佛“龟速”,他真的跑不动了,勉强到终点,一看成绩:19分50秒,中队倒数第一。
体能摸底测试一结束,中队立即组织全体带训班长对新消防员的成绩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带训骨干们围绕如何提升“后进生”的训练成绩互相交流带训方法。
此时的范杨很失落,一向要强的他,考核结束那天下午一个人坐在宿舍难过,饭都没去吃。班长看出了他的心思,单独找他谈心,他主动跟班长说:“班长,我是不是不行,跑不及格了。”班长鼓励他:“你刚入营,就要轻易否定自己?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去拼一拼,搏一搏,或许你会发现自己有无限的潜能。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你们是一群人在努力,定个目标,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如今,越来越多高素质、高学历优秀青年加入消防这个艰险而崇高的事业,他们肩负着“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的使命。为了对标“主力军”和“国家队”的要求,训练与战勤保障支队针对95后新消防员性格活泼、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因材施教开展训练,坚持科学培养,注重激发潜能,有效提升新消防员训练热情。
“不要着急,带训骨干会根据你的体能基础给你制定训练课程,循序渐进地来。”范杨在班长的鼓励下,放下思想包袱,积极投入到火热的训练生活中,朝着心中目标奔跑。
支队每天晨练时会进行速度、耐力、柔韧性等练习,以及一些运动训练学知识的讲解,范杨每次都认真训练,仔细体悟带训骨干所讲授的知识,训练要求做1次练习,他就自我加压做3次甚至更多次,为的就是把自己的体能基础打得更扎实一些。除了完成规定的训练内容外,范杨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要求:每天早晚必跑一个3000米。冬去春来,他没有一次对自己“失约”,耐力上不去他就坚持练耐力,速度提不起来他有针对地练速度,就这样坚持跑了60多天,可以说,他每天都是在速度与激情的状态中奔跑着,累计跑步里程足足360公里。
班长看他那么努力跟自己“较劲”,好几次都很心疼:“范杨,你有上进心我们非常支持,但训练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讲科学、重实效,还要注意身体。”范杨每次都乐观地笑道:“班长,支队专门为我们制定了训练课程,我都照着练,身体没问题,放心吧!”
只有量变的积累,才会有质变的飞跃。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中,范杨3000米跑耐力、速度均得到了有效提升,成绩一路“高歌猛进”, 15分40秒、14分55秒、 13分42秒、13分14秒……“不容易,真的不容易”,班长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优秀训练成绩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为了练好3000米跑,范杨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努力。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新消防员范杨训练成绩的逆袭,解答了平庸与卓越的区别,优秀不在于明白多少道理,而在于是否有勇气克服惰性、自我加压,在于能否走出“舒适区”、挑战“畏难区”,进入“实战区”。成长,往往是在压力作用下实现的,迎难而上,是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永远保持和追求的姿势。(昆明信息港 记者劳学丽 通讯员李恒 杨宵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