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安宁市厚植人才培育“新沃土” 校地企合作构建栓心留人“软环境”
昆明信息港    03-25 20:02:04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杨雁 3月25日,安宁市举行“产教融合·智向未来”新工科人才培养与高质就业研讨论坛会,共同谋划“十四五”安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市域职业院校与驻市企业在人才培养供给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

本次研讨论坛会由中共安宁市委组织部、安宁工业园区管委会、安宁职业教育园区管委会主办。安宁市域10所职业院校校长(院长)及36家驻市企业代表百余人参加。

3月25日上午,与会嘉宾首先到安高科国际双创基地展示区、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室、研究院等区域进行参观考察,听取了安高科智慧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应用情况、工业生产、工业服务、人才培训、实习实训等业务板块构建产教融合全生态服务体系的相关情况。

参观体验后,与会嘉宾来到安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馆,围绕“深化产教城融合发展、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这个主题,展开研讨交流,开展产教对话,搭建校政企对话交流合作。

云南省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刘其勇表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强化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导向,建立和健全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探索建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学习之间实现良性对接的方式和途径,既能保证技术技能的掌握,也能降低就业难度。

当天下午,围绕“深化产教融合、共同探讨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产业学院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精准就业;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合作;为本土企业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汇聚学校、政府、企业力量,为新工科教育与大学生创就业打造良好的环境”等主题,分类别、分专题展开了学校圆桌论坛、企业圆桌论坛、人才培养与就业圆桌论坛。在现场气氛热烈的交流环节中,政校企“零距离”沟通平台,为学校和企业面对面交流、加深认识与了解提供了便利,为校企的深度合作创造了可能。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可以为企业输送人才和技能血液,为院校提供成果转化空间,给毕业生提供用武之地,从而实现校企双赢的目标。

中共安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学生高技术能力的责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时代需求。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企业也需要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今天的研讨会,正是政校企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一种方式。今后还可以更为有效地结合各方优势资源,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队伍建设、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深化“引企入教”改革和产教城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安宁构建“校地企”三位一体人才圈

据介绍,安宁市目前取得的人才工作方面的成绩,与高校、企业密不可分。

目前,安宁市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委组织部2020年加大产业领域的人才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修订了《安宁市螳川高层次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安宁市螳川人才培育实施办法》。树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树立不唯学历、职称论的用人导向,鼓励企业柔性招才引智;而且新增引才对象,在引才对象中新增第八类“高层次人才团队”,明确侧重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团队,根据团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作用的发挥情况,给予50万元至1000万元的一次性项目资助等资金扶持;同时加大投入保障,大幅提升螳川人才工作项目的扶持力度,由原先的5万-10万增加至10万-20万,通过强化保障,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项目质效。还设立了引才奖励,明确对成功引进人才的企事业团队或个人,给予引进人才(团队)相应类别安家费(项目资助)2%的一次性奖励,最高达20万。

安宁市在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健全产教城融合发展制度及激励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产教研融合、政校企合作及智慧教育建设,积极开创协同育人新模式,实现政、校、企、生共建共育共享,实现多方共赢方面动了不少的脑筋,也取得了一定实效。

下一步,安宁市还将继续“坚持政府搭台,实现筑巢引凤;坚持校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坚持企业主体,实现创新驱动”,进一步畅通交流渠道,着力构建引才、留才、用才的新机制,为人才提供专业化、全方位、全过程、一站式服务,全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用校地企的“合作热”化解曾经的“人才冷”,通过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厚植人才培育的“新沃土”,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

编辑:俞逍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