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高原蔬菜出平坝
云南日报    03-31 08:34:25

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春分过后,曲靖市陆良县的大地上处处春意萦绕,田间连片的蔬菜迎风招展,生机盎然。

作为云南省第一大高原平坝,近年来,陆良县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推动蔬菜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绿色化、市场化方向发展,打响了“陆良蔬菜”的品牌,陆良已成为全省常年蔬菜优势产区、“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供给中心,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西菜东运”等生产基地。云南高原蔬菜由此走出平坝,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聚优势形成连片规模 提品质打造绿色品牌

陆良县是云南省第一大坝子,坝区面积772平方公里,区域交通便利。境内河流众多,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陆良县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整合项目及资金,大力推动发展蔬菜产业,以规模化种植夯实蔬菜产业发展基础。

产业要发展,超前谋划是基础,推动落实是关键。陆良县抓住列为云贵高原夏秋淡季蔬菜基地重点县、云南省“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县的机遇,按照产业围着特色走、基地跟着龙头跑、营销围着市场转的总体思路,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树品牌、深加工、占市场,不断提升蔬菜产业档次效益,逐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

截至2020年底,全县种植蔬菜72万亩(含复种),实现产量180万吨,产值45亿元。其中,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0万亩、露地蔬菜基地6万亩、水生蔬菜基地3万亩;建成蔬菜标准园4个、现代蔬菜生产种植示范区7 个。种植品种以油麦菜、意大利生菜、黄白等叶菜类为主,初步形成了山区、半山区无公害山地蔬菜,坝区水生蔬菜、加工型蔬菜、供港蔬菜、外销型蔬菜的产业格局。

“我们通过立体搭架,管道栽培,采用浅液流技术,蔬菜根系不接触土壤,通过营养液供应蔬菜所需营养,以智能化调控温、光、水和二氧化碳,安装防虫网、杀虫灯等防止病虫侵入,保证蔬菜绿色生产、安全环保。”在位于陆良县大莫古镇的云南陆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公司负责人李伟林介绍。放眼望去,立体搭架上一丛丛红珊瑚、红橡叶、罗马等品种的生菜整齐壮观,长势甚好。

李伟林说,公司通过设施设备创新、种植技术提升,不断提升蔬菜品质,实现绿色生态高产高效。

打造“绿色食品牌”是陆良县蔬菜产业发展的主基调,云南陆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只是其中的缩影。围绕打造绿色、生态、有机、健康、优质“陆良蔬菜”品牌目标,陆良县通过建成蔬菜农资监管平台、质量可追溯平台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开展产地环境监测及评价,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等,引领蔬菜产业向绿色生态有机方向发展。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陆良县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有93个18632.53亩;认证的“绿色食品”有36个6071亩,有机产品认证5个;供港、澳基地备案2395.84亩、出口基地备案5874.64亩。

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对“陆良蔬菜”进行了整体VI设计,统一品牌标识,并申报注册了“陆良蔬菜”区域品牌集体商标,提升了陆良绿色放心蔬菜的市场知名度。

拓市场延伸产业链条 兴主体推动“三产”融合

上午9时,云南仟颐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冷库前异常繁忙。运输蔬菜的车辆进进出出,工人们忙着分拣、入库、包装、装车……

云南仟颐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李成标介绍,目前公司在陆良的冷库有28个,即便现在是淡季,每天到冷库运输蔬菜的车辆也有150多辆,加工蔬菜的工人有600余人。“我们在全国有10多个销售点,这些蔬菜20个小时后就能新鲜抵达深圳。”

完善蔬菜冷链贮存和物流,才能延伸产业链,实现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生产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陆良已建成占地480亩的西南最大产地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全县有419座冷库,年加工处理能力413万吨。每年可收购蔬菜320多万吨,主要销往广州、武汉、北京等100余个大中城市,实现销售额100亿元以上。

陆良县通过市场化营销畅通蔬菜销售渠道。积极组织蔬菜企业参加昆明农博会、上海推介展会等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提高陆良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并鼓励蔬菜出口创汇,花椰菜、卷心菜等蔬菜远销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此外,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延伸蔬菜精深加工产业。深圳茂雄集团5万吨蔬菜精深加工项目、灿林农业年产7万吨梅干菜加工项目等大企业大项目纷纷落户陆良。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凭借独特自然资源优势和长远的发展潜力,一大批知名企业纷至沓来,陆良县先后扶持培育蔬菜产业龙头企业2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个、家庭农场37个、种植大户1684户。

通过兴主体,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示范引领下,蔬菜产业成为陆良县最重要的富民主导产业之一。辐射带动种植、加工、销售、物流、餐饮等产业就业人数20余万人,初步实现了蔬菜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马街社区露地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园基地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种植露天蔬菜4600亩,打造“一村一品”。当地群众每年获得土地流转收入800万元、务工收入2000多万元,同时拉动了境内运输、物流、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

云南曦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藜蒿加工产业日均用工量需500余人,为周边所在村委会富余劳动力带来的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也为当地培训了一大批农业技术人员。)(云南日报 记者常旭辉)

编辑:曾子芮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