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停业”登上热搜。公开资料显示,“狗不理”始创于1858年,是商务部认定的首批“中华老字号”,被批准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天津三绝”之首到“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褶,就像一朵花”的快板书,“狗不理”曾经拥有闻名全国、名扬中外的光辉历史,也成为不少顾客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改革开放以来,美食餐饮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西式连锁餐厅及新兴中式餐饮店都对中华老字号造成了巨大冲击。这几年,“狗不理”一直在谋求转型,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一块凝结了前人匠心和历史沉淀的老字号牌匾,如今却让“价格太贵”“服务不佳”“味道没优势”占据了点评榜的太多比重。“高端化”的错误定位使其失去了市场吸引力,过低的性价比又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特别是近些年诸多负面的服务反馈和危机公关,也让其深陷舆论漩涡,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统计发现,“狗不理”集团近10余年里,包括其“大本营”天津在内的各地门店,都在持续收缩,且门店生意冷清,口碑日渐下滑。截至2018年10月,其在北京的酒店、餐馆就减少了11家。如今,北京最后一家“狗不理”停业,市场已经对其的价高质次、名不副实做出了反应。
从物美价廉广受好评的“狗不理包子”到盛名难副的“天价包子”,再到节节败退的“人不理”,老字号“狗不理”划出了一道发人深省的曲线。餐饮老字号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历代消费者口耳相传的金字招牌,拥有极佳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质量上乘、物美价廉、名实相副是其精髓,一路走来殊为不易。在物质丰富、消费者口味多元、市场竞争加剧的当今社会,老字号更要精心呵护,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认真听取消费者意见和市场反馈,把产品越做越好,而不能倚老卖老,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毕竟那种一心倚仗先辈留下的金字招牌“混日子”“瞎折腾”的办法已然行不通,甚至可能遭遇市场的反噬。太多的市场实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小到产品升级换代,营销方式的改变,大到如何用心做出好产品新产品,用真正的核心竞争力赢得消费者好评,中华老字号该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新市场以及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社会该对百年老字号予以怎样的审视、改进与扶持,“狗不理”是面镜子,值得业内业外的人认真反思。(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斯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