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省公安厅、省通信管理局、省市场监管局和云南互联网应急中心共同发布了《云南省2020年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安全状况》(以下简称“报告”)。据统计分析,截止去年,全国约有345万款App,涉及云南省的App约有1.8万款。超过九成的App存在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违法违规收集、使用,造成个人合法权益受侵害。(网信云南)
相信大家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并不陌生,在我们打开某些APP时,时常会出现需要获取地理位置信息、相机拍照权限、填写个人信息等内容后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个人信息很有可能就被“暗中收集”了,这样的“越界”收集行为使得个人信息被泄露以及贩卖,甚至进一步形成网络诈骗、网络霸凌。因此,切实保障公众在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安全势在必行。
3月12日,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规定》明确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比如基本功能服务为“向公众持续提供实时视频、音频、图文等形式信息浏览服务”的网络直播类APP,无须个人信息,即可使用基本功能服务。也就是说,使用此类APP不得强制获取用户地理位置信息等内容,《规定》在APP与用户个人信息间树起一道过滤网,将一定程度对APP“越界”收集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此外,工信部相关负责人在4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一季度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发布《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并组织制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等系列行业标准,为个人信息保护监管提供政策和标准支撑。这一系列举措的实行,可有效限制APP对用户个人信息进行过度收集,另一方面也将引导运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当然,制度的约束并不能完全成为公众个人信息保护的“定心丸”,面对五花八门的诱导手段,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群也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主要受害对象已不仅是身边的青少年和“银发族”。向公众普及不法分子层出不穷的个人信息收集手段,总结各类APP“越界”收集个人信息的特点和套路,引导公众擦亮双眼,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也是关键。
共同参与,共筑防线。拒绝APP信息收集“越界”,保障个人信息安全需要社会各群体共同的努力,才能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昆明信息港 评论员夏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