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筑翠园商业区仍有市民遛狗不拴绳。记者赵伟摄
5月1日起,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以下简称《动物防疫法》)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养狗不定期免疫接种狂犬病疫苗、遛狗不牵狗绳等也属违法行为。
近几天,记者在走访时看到,随着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法规政策宣传的加强,大部分市民出门遛狗会自觉给狗拴上狗绳,但也有部分市民在人员密集的小区遛狗或带狗进入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仍不牵狗绳,任由犬只随意游走,在人群中穿梭。采访中不少市民对新出台的规定表示认同,并希望昆明能出台更详细的规定,各执法部门以此为依据强化执法,让文明养犬的规定落到实处。
多数市民遵守法规
“新法保护犬和人的共同利益”
记者近日在昆明市不少小区看到,多数市民遛狗时都会拴绳,此外还会带着塑料袋和纸巾,及时将犬只的粪便清理干净。“我觉得新出的这个规定很好,我们多数爱狗人士一直都遵守文明养犬的规定,但确实有些人不太注意。有了新规的引导,会让更多人有这个意识。”市民李女士说。
记者在官渡区某小区看到,该小区大门口及时张贴了派出所的温馨提示:“小区内禁止饲养烈性犬只,请文明养犬,遛狗请拴绳,防止犬只伤人和干扰他人的正常生活。”该小区物业人员介绍,以往小区也接到不少犬只伤人的投诉,物业公司一般会参与做调解。新规出台后,物业公司及时在小区内张贴了宣传标语。“希望下一步会有更加细化的规定,我们也会遵守规定,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该物业人员说。
“打击违法养犬行为,就是保护合法的养犬行为,也是保护犬只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市民张先生建议,政府部门一定要摒弃“法不责众”的观点,敢于执法,同时要加强宣传,确保法律规定落到实处。“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违法行为的查处结果,要及时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知晓面,这样才会对知法犯法人员起到震慑作用。”张先生说。
少数市民不牵绳
“我家小狗不咬人”
家住官渡区的方女士对“遛狗不牵狗绳违法”这个新法很赞同。方女士平时有夜跑的习惯,而最令她苦恼的是夜跑时会遇到小区里放养的狗,时不时会被吓一跳。“有一次碰到一个邻居遛狗没拴绳,这只狗一直冲着我叫,还追着我跑,很吓人。”方女士建议狗主人以后遛狗要拴绳,而狗主人回答:“我家狗不咬人。”
方女士非常气愤,但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尤其是狗也没有伤到自己,投诉也不好处理。“希望这个新规有进一步细化的条例,然后执法部门能积极落实,把一些典型案例宣传出来,让养狗人士提高文明养狗的意识。”方女士说。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我家狗不咬人”“我家狗这么小,别怕”等通常会成为遛狗不牵绳人员的口头禅。而对怕狗的人来说,犬只无论大小都会给他们带来不安。市民最担心的是狗会伤害到孩子:“我家宝宝很怕狗,一看到小狗跑过来就会吓到,虽然狗狗只是想跟她玩,但孩子小就会很害怕。”一位市民则认为,养狗不牵绳会存在狗咬人的隐患,虽然大部分市民家养的狗个头不大,也打了免疫针,但如果被伤到,依然需要到医院处理伤口、打狂犬疫苗。“钱还是小事,主要精力和精神方面都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而且如果遇到怀孕等情况,打针也会带来很大困扰。”该市民说。
公安、律师
“及时出台本地实施细则”
昆明市公安局治安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2008年起昆明市施行的《昆明市养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里也对遛狗不牵绳等行为作出规定,也是一直以来昆明市对不文明养犬行为执法处理的主要依据。
《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携犬外出,为犬只束犬链、挂犬牌,并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牵引,约束好犬只,主动避让他人。违反该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此次《动物防疫法》提出遛狗不牵绳违法的规定,可以说是从上位法的角度将该行为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有利于提高市民文明养犬的意识,同时推动各级相关部门更加重视执法工作。”该负责人表示。
“犬只随地大小便影响公共环境卫生,或宠物犬伤人等问题的存在,究其本质是人的问题。”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律师李春光认为,法律要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加强自我约束;另一方面,各地也应结合本地区实际,及时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针对违法行为的强制措施,细化法律责任以及责任人在造成危害后需承担的法律后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杜仲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