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进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带啊。”这是5月9日被困燕子洞53个小时的探险者获救后向记者说的一句话。看到这句话的万千网友可能都会忍不住吐槽一番:“即便是想扮演《夺宝奇兵》,当一回胡八一,但好歹也尊重下户外探洞这项运动的专业性吧。”
近年来,驴友户外探险被困以及发生失踪、伤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而且越来越频繁,很多人把这些现象简单归咎于驴友们的盲目任性,这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看到未知风险本身也是探险的魅力所在。但一味追求风险的未知性,并不是盲开展开探险运动的借口。探险运动的科学性、事前的周密准备、相关的训练以及技巧的掌握,才是构成探险运动的全部魅力所在。未做事前准备和训练,仅凭一腔热血和脑子一热的“中二病”,只会付出无比沉重的代价。今年“五一”假期,非法穿越鳌太线(秦岭两个主峰鳌山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一条主脉线路)事故频发,2人遇难。据相关资料统计,从2012年至2017年夏季,在鳌太线累计失踪、死亡的驴友多达46人。
相比一些高难度的无人区挑战,燕子洞作为著名风景区所在,危险系数虽然小了许多。但无光源、低视线、方向感易失、道路崎岖湿滑、有溺水、落石等潜在风险,注定了这是一项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做好事前准备才能展开的运动。像5月9日此番探险爱好者趁夜进洞探险后失联的举动,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既是对盲目探险造成的消耗大量社会资源的必要处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塑造相应健康的探险观念。毕竟,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惊险刺激”的非法穿越反倒成了吸引流量的噱头,传递出一种不健康的户外运动理念,让一些年轻人盲目尝试。因此,有必要通过法规的惩戒,增加非法探险驴友的违法成本,对组织非法探险的平台与责任人更要加大惩治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对非法探险的防范力度,包括要加强宣传教育,对于驴友喜欢非法探险的地方加派人手巡查、防范,从而做好源头治理。
另外,要看到户外探险目前无法通过门槛限制,那就需要在公共管理层面加强引导,依托户外探险民间组织,给予指导和培训。同时,给户外探险提供更多避险的服务,如探险地路线安全建议、特别风险提醒等,帮助探险者理性决策探险行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驴友配合,共建户外探险安全保障体系。(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