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林县五棵树村开展“大三弦”舞互动展演。石林县委政法委供图
把市域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等工作翻译成“撒尼话”,刻录成音频,通过村里的“大喇叭”进行宣传;设立“阿诗玛”调解室、“高玛绕”(彝语意为“讲道理”)调解室,安排法官用彝语调解矛盾纠纷……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石林县建立健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 智治“五治”融合基层综合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彝乡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今年,石林县再次被评为“省级先进平安县”,这已经是连续5年获此殊荣。
强引领
党组织加强指导彝族村寨
石林县把政治引领放在首位,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的原则,既抓统筹协调、又抓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党建引领,积极加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换届选举选齐配强了村“两委”班子。同时,推进党建网络与社会治理网格“一体化”,把支部建到网格、民心聚到网格。
提升治理水平。重点加强婚恋家庭矛盾问题的排查整治,针对命案防控、打击电信诈骗等开展了专项行动,建立“警校家”校园安全联勤联防机制。全力打造南门社区、五棵树村等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动员全县各级各部门学先进、争先进。
石林县还特别加强了对彝族乡镇、彝族村寨的指导。在今年初村(社区)换届工作中,石林彝族聚居的村特别注重彝族村干部的选配,并加大彝族党员的培养力度。
平时,加强对彝族聚居村的指导和管理。乡镇(街道)分片联系的负责人直接参与到各彝族村寨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等工作中,加强指导基层治理工作,党组织在彝族聚居村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加明显。
强保障
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开展工作
在法治建设中,石林县用双语开展工作,打破沟通“壁垒”,确保法治宣传、纠纷化解等工作直达基层。
农村地区地广人稀,挨家挨户上门开展法治宣传效率太低。石林县因地制宜,在县级设有总控制室,7个乡镇(街道)均设有控制台,每一个自然村都装上“大喇叭”。
“村规民约系你我,文明幸福每一家……”石林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高云峰就是一名彝族小伙,他负责将森林防火、疫情防控、家庭矛盾纠纷排查、村规民约等内容翻译成“撒尼话”刻录下来,通过“大喇叭”在辖区的42个自然村做好双语宣传。
石林县还在长湖镇维则村打造了彝族特色的法治文化宣传墙,墙上的彝族人物、民族纹饰颇有特色,通俗易懂的宣传语很接地气,在彝族村寨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
“麻要顺丝搓,人要顺理说。”3月2日,法官助理、调解员毕恒愿在石林县法院“高玛绕”调解室的这句宣传语下,用彝语调解了一起当地村民建房引起的矛盾纠纷。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林彝族人,毕恒愿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一口地道的彝语,在调解彝族同胞矛盾纠纷的时候总能事半功倍,迅速获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强教化
以传统文化厚植淳朴民风
石林县五棵树村彝族人口占了全村总人口97%以上。
每周二、周五,五棵树村的活动广场上总是载歌载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三弦”舞互动展演。熊熊的篝火、激昂的“大三弦”引来了游客,带动了村内50余家彝族风格的民宿发展。
“有什么不愉快的,面对面跳舞的时候也放下了。”五棵树村监督委员会主任普树华介绍,村民关系都很融洽,村里已经多年无重大案事件,也没有上访人员。“村民一心一意奔着好日子,大家都懂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跟着村委会谋发展。”普树华说。
五棵树村还制定符合本村实际的村规民约,涉及资产资源管理、婚姻家庭、社会治安、公共安全、村风民俗、文化教育等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被拘留的,取消年终分红;小学到高中成绩在班上前三名的,可获得最高900元奖励。
石林县长湖镇、圭山镇也发扬彝族传统文化来实施德智教化,几乎每一个彝族村寨都有彝族歌舞民间艺术团,农闲时就活跃在各家的红、白喜事上,长期以来形成了彝族村寨的淳朴民风。
全县一大批平安先进村、法治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涌现出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
强活力
鼓励村民自治轮流当“棚长”
市域社会治理效果好不好,关键还是要看基层治理行不行。
“义务开沟、收取水电费、化解纠纷、环境卫生整治等工作,我们村里最‘给力’,这都得益于‘棚长制’。”石林县鹿阜街道上蒲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高有华说。“棚长制”可追溯到1985年,是上蒲草村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土办法”。
今年3月,第一小组的村民高桂芝当上“棚长”。每周一,她都要组织管辖的18户村民在村里公共区域打扫卫生;棚里有一户村民家老人病故,她还组织其他村民一户出一人,一起帮忙办丧事……
“村民轮流当‘棚长’管事,对村里的情况‘门清’,也都能理解‘当家’的难,自然会互相支持工作。”高桂芝说。
如今,上蒲草村被分为19个棚,每棚负责管理18—20户村民。“棚长制”在村内治安防控、化解邻里纠纷、关注不稳定隐患、动员宣传等工作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石林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林县通过抓网格化服务管理,让治理更加精细化。结合现在正在推广的“楼栋(片区)长”“十户长”等,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民情进一步缩小网格化管理的最小单元,激发群众自治活力,让每一位群众在基层治理中有所作为,一起让家乡变得更好、更美、更有序。
强支撑
“智慧看家”技术守护村民安全
石林县以推进“雪亮工程”为抓手,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统筹推进监控探头联网应用,解决老旧小区治安防范薄弱环节。截至目前,已完成31个小区“智慧安防系统”建设,实现了90%以上小区“零发案”。针对偏远农村地区面积广、路口多的实际情况,石林县委政法委联合移动、电信两家公司大力推广“平安乡村·智慧看家”技术,调动集体、居民个人安装视频监控,积极参与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石林县已安装电信摄像头2240路,移动摄像头1900路。通过农村安防智慧看家技术,协助石林公安机关成功破获入室盗窃、盗窃车内财物等案件50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5万余元。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石林县将继续通过“五治”融合,讲彝族同胞听得懂的话、办彝族同胞喜欢的事,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升级。(昆明日报 记者唐丽 通讯员李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