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信息港讯 办一件实事,就暖一片人心,多一分力量。近日,在倘甸镇13个村(社区),由镇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党政班子+一肩挑的支部书记组成的为民办实事先锋队积极带领干群探索“党建+”工作模式,不断创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彝家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用欢快的彝语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原来是新华村携手镇直单位在开展“以党建引领 真情实意为民办实事活动来到彝族村阿三丹。
“汉彝双语”讲党史,党的恩情入民心。倘甸镇新华村委会阿三丹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其中以彝族为主,90%的村民只习惯说彝语,甚至有近30%的村民只能听得懂彝语,几乎不会说汉语。为让彝族群众深切地感悟到党的思想伟力,让党的恩情深入民心,少数民族干部们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开展“彝语+汉语”宣讲。宣讲干部们根据听众实际,采用不同的彝语,用朴实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
宣讲现场气氛十分活跃,群众听得津津有味。新华村党总支书记李萍说:“用汉彝话宣讲,虽然很“土”,但老百姓们看见熟人,听到乡音,听得懂党史,真正达到了宣讲的目的和意义,群众易于接受,党史知识入心入脑,激发了群众奋进力量。”
家喻户晓,把法律知识送进彝族乡亲家。美好家园离不开法治保障,而要让老百姓增强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还得从普法做起。倘甸镇新华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阿三丹村采用以汉彝语为主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优生优育宣传,早婚早育危害等等将彝族传统道德、习惯法优秀部分内容等与现代法律法规相结合开展宣传。语言听得懂、形式接地气、知识也有用,学习法律知识逐渐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
“肖粉香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何正聪烈士的故乡在哪里?”“寻甸的红色故里有哪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多少周年”……竞赛现场,面对主持人的题目,参赛的彝族群众纷纷举手示意回答。在半个多小时的知识竞赛中,几乎每一位彝族群众都回答了相关的问题。活动中还特意设了奖项,奖项分别为四个一等奖,奖品为头盔;30个二等奖,奖品为日常生活用品一袋,也为没有参加竞赛的村民发放了小礼品,丰富了知识,也收获了信心。
“科技”进彝村,彝家人得实惠。病虫害有绝招、科学养牛有信心,抽奖交通安全入脑入心……在阿三丹的广场上,在彝族群众家中,在田间地头。县乡农技人员、昆明永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尹永辉、交通安全员走村窜户将科学知识带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倘甸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的一个缩影。
每到一处,活动都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有没有如何识别假冒伪劣产品的资料,来一份”“我们种的桃子挂果始终不稳定,不晓得是咋回事”“这段时间我发现洋芋叶子有花斑,帮我看看好吗”……大家纷纷索要科普资料、咨询生产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科普人员一边忙着发放资料,一边耐心解答群众的疑难问题。
“选洋芋种子要选外形规则、芽窝浅、顶芽健壮的,要注意是否有霉变、虫眼、外伤……”在倘甸镇各村组的洋芋与工业大麻套种技术、科学养殖等培训会也正有条不紊地进村入户。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人员和镇上农技人员们结合实际,将枯燥无味的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让村民们听得进学得会。“有了专家手把手的指导,今年肯定有好收成”旁边的一名彝族群众接过话题。李二生说道:“家里养了12头牛,通过养牛技术进农家,我还要再买两头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在农村大力推广科技成果、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依靠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接下来,倘甸镇开展的“科技”进村组活动将延伸到112个村组,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通过开展“汉彝双语”党史宣讲,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群众对党史学习的认识,打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宣传盲点、弱点,切实增强了基层干部和民族同胞知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也为实现脱贫攻坚成效巩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群众基础。
在党史教育学习中,倘甸镇认真对待群众生活上的点滴小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党史教育学习中,倘甸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勇于担当实干,牢牢把握办实事这个基本着力点,以学促干,进社区、进彝村、进企业开展走访调研自觉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进而暖民心,强信心;在党史教育学习中,倘甸镇的事业就是这样通过为人民群众解决一个又一个困难、办一件又一件实事,不断地凝聚人心,为高质量建设“四区一城”不懈奋斗。
2018年彝家人与全镇一起摘掉贫困的帽子,2020年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彝家六代人想都不敢想的致富路通了,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孩子们读书方便了,万亩工业大麻、洋芋持续增收……党的恩情入民心,彝家人幸福把歌唱,阿三丹大村、小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录制了一段祝福视频,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福建党100周年,彝家儿女共同期盼未来的日子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