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牛年,万象更新,我出生在云南的一个撒梅彝族小村落。村庄位于东川大道的两侧树林中,也就是如今的昆曲高速公路,曾是一条马道,我的村庄也是村民守路山上守护马道商旅安全的哨卡。云南古道,四通八达,官方称驿道,民间称马道,旁依三尖山的两担石,撒梅彝语称为“趋史锁”,是有14人驻守的哨卡之意。
据老一辈人回忆,20世纪初,早已没有了吃皇粮的兵丁,日常守路之责,全由村民“民办”。历史上,民办的报酬是豁免一个农业税税种,名屠宰税。一般农民杀猪宰羊仅于年节,故所免税种,其优惠并无多少,更多的是在尽先辈护路保商之责。守路职责大致就是发现盗贼要追捕,如果随便放掉歹徒,会拿村管事关押是问;商旅路人被杀死要报官,并负责看守死尸,等待官府与家属前来处理,若属无名死尸,村民便要负责掩埋,且无任何报酬。 那时,昆明四郊“匪风”乍起,爷爷讲述:放着牛看见有贼在抢人,便放枪。那时只要听到枪声,村子里的壮丁纷纷抓上锄头棍棒,有刀拿刀,有枪拿枪。这些岁月沉淀,把我们小小村落紧紧团结在一起,土墼墙上留下的枪眼儿见证了老一辈人英勇对敌的决心和勇气。
1997年,昆明至曲靖的高速公路通车了,原来的东川大道成了它的基石,不用守路了,曾经数百年的哨卡守路故事,成为爷爷奶奶口口相传的一方文化印记。
曾经那些斑驳的岁月,已成为我们的骄傲。自实施以城带乡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政府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扶持,持续巩固“绿水青山”成果,重点聚焦“造血”项目,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使我们脱离了“土墼墙”,真正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百年间,我们党诞生、成长、壮大,带领中国人民御外辱、求解放,重振河山,促改革、推开放,书写华章。在百年党史、七十余年新中国史、四十余年改革开放史上,无数革命先辈、弄潮儿、带头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使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村落,肩负的也是岁月下那土墼墙上的“枪眼儿”。
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承前启后开拓进取。云南这个发展有温度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捷报频传,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无不浸润着“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的奉献精神,闪耀着“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勤劳品质。(评论员 毕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