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
5月以来,位于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的中国·红河蝴蝶谷区域内,箭环蝶幼虫在短时间大量集中羽化,超过1.5亿只蝴蝶环聚在山林、溪水边,出现了十年来最大规模的蝴蝶爆发。
马鞍底乡这片仅有百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着箭环蝶、凤眼蝶、喙凤蝶等11个科320种已有照片和标本确认的蝴蝶,据专家估计,马鞍底蝴蝶种类在400种以上。“对于蝴蝶的到来,老百姓已经习以为常,这一独特景观可以延续至今,源于马鞍底良好的生态,也得益于近年来保护措施的日益完善。”蝴蝶谷博物馆馆长、蝴蝶监测员杨镇文是土生土长的马鞍底人,他说,从灭杀到利用再到保护,马鞍底逐步走出了一条与蝴蝶共荣共生的发展路径。
共生共荣成就自然奇观
盛夏时节,阳光透过竹林的空隙投射到台阶上,一大群金黄色的箭环蝶一只紧挨一只地停落在石阶上,舞动着翅膀。“一个小小的地方,有如此多数量和品类的蝴蝶,足以说明马鞍底的生态环境非常良好。”金平县县长吴华昊介绍,作为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鞍底乡生物多样性保存极为完整,境内生长着红豆衫、桫椤等多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分布着巨蜥、蟒蛇、蜂猴等国家一、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被誉为“大自然基因库”。
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多样性,为蝴蝶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马鞍底乡数万亩中华大节竹,为蝴蝶幼虫生长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食物来源,使之能够不断进行迅速而有效的繁殖。杨镇文说:“过去,每当秧苗栽种完毕,就有村民来反映竹子上的蝴蝶幼虫特别多,吃掉了大片竹叶,担心幼虫会下山来吃庄稼。那时候,我在农科站工作,还向上级部门申请过灭虫。”但之后的一个契机,让杨镇文以及马鞍底的百姓认识到了蝴蝶这一资源的重要性,也让马鞍底的蝴蝶逐渐走向了世界。1998年,西南林业大学蝴蝶专家刘家柱、周雪松为引种竹子来到马鞍底乡,意外发现了正值爆发期的箭环蝶,成百上千只的蝴蝶单点聚集让远道而来的专家们颇为惊讶。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马鞍底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我们观察发现,虽然马鞍底蝴蝶数量庞大,但不会对当地的生态造成破坏,相反还能够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刘家柱解释说,以箭环蝶寄主植物中华大节竹为例,虽然以此为食,但每次蝴蝶大爆发后,来年竹林都会生长得更加茂盛。无数岁月中建立起的完整生态系统,最终成就了蝴蝶爆发这一自然奇观。
保护优先做强“美丽经济”
如今的马鞍底,蝴蝶带来的“美丽经济”已经让不少人尝到了甜头。“通过打造蝴蝶寄主、蜜源植物种植基地,现在我们每年可保育4个科28种蝴蝶,同时创造了可供100多种蝴蝶活动的多样性生态环境。”正在查看挂蛹情况的马鞍底乡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小梅高兴地说,正式运营以来,通过门票收入、科普讲解、标本出售等途径,目前合作社已实现盈利。
以中国·红河蝴蝶谷为核心,金平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稳步推进坪河、滮水岩等景区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康养长寿旅游,以生态潜力的释放增强发展后劲。2020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38.4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4.61亿元。
“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将蝴蝶资源的优势进一步放大,不断凸显产业效益,将更能激发群众守绿水青山、护蝴蝶家园的主动性,让‘蝶在身边飞、人在画中游’的美丽图景永远地存续下去。”吴华昊介绍,金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当地出台了《蝴蝶谷保护管理条例》,今年还将制定《蝴蝶谷保护实施办法》,通过划定蝴蝶谷生态保护范围,明确极点极线坐标,公布生态红线和400余个蝴蝶品种保护名录,并统筹综合保护,依法惩处盗砍乱伐、破坏水源、偷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杜绝人为破坏生态,促进多彩物种和谐共生。
目前,金平正积极扶持和探索培植毛花酸枝竹、中华大节竹等蝶卵和蝶蛹寄主植物和马利筋、五色梅、夹竹桃等蝶虫和彩蝶的蜜源植物,为多个品种蝴蝶繁殖提供“居住”场所,并延长观赏周期,让翩翩起舞的小精灵们一年四季“常住”马鞍底。此外,当地还启动了新一轮科考调查,对马鞍底蝴蝶种类、数量和蜜源植物、寄主植物进行全面摸底,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可持续保护方案。(云南日报 记者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