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中国春城” 昆明用“数据”作答
云南网    06-02 22:22:47

6月2日,昆明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在昆明会堂举行,系统介绍了该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中国春城”方面的举措和成就。记者在会上获悉,昆明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 王琼梅 供图

“蓝天碧水净土”成绩亮眼

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昆明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2016年至2020年,昆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8.9%、98.6%、98.90、98%、100%,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及以上。2021年截至4月30日,空气质量优良率99.17%,其中优级天数24天,良好级天数95天。

2020年,昆明市国考(省考)25个地表水断面,达标率从2015年的80%提升至100%,优良率从44%提升至80%,劣V类水体比例从16%降低至全面消除。滇池全湖水质从2015年的劣V类提升到Ⅳ类,2018年、2019年、2020年滇池水质达到Ⅳ类,滇池水质逐年改善。阳宗海水质从2015年的Ⅳ类提升并稳定保持Ⅲ类。

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完成495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173家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持续提升土壤污染源头预防能力。建立全市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名录,完成2个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完成重点监管企业周边环境开展土壤监测,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全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4.11%等重点任务。

全面推动生态创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石林县),10个云南省生态文明县(市)区;3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71个云南省生态文明乡镇(街道);2个国家级生态村(社区),24个云南省生态文明村(社区)。

自加砝码破解雨季溢流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头等大事来抓。滇池“十三五”规划的101个项目完成96个,完工率95%,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的322个项目完成310个,完工率96.3%。与2015年相比,2020年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Ⅳ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今年1至4月,滇池全湖水质持续保持Ⅳ类。

随着滇池流域截污治污体系逐步完善,点源污染问题已得到有效控制,雨季溢流污染逐步成为影响滇池水质的主要原因。昆明市坚持“上截中疏下泄”的治理模式,大幅度提高滇池防洪调洪能力。

今年,昆明市将加快推进防洪滞蓄工程、管网及河道清淤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缓解雨季溢流污染问题。计划完成排水管网、调蓄池、河道、支流沟渠清淤除障等16项工作,启动主城再生水处理站及配套管网扩能增效项目等9项工作。开展化粪池排查、清掏、提升改造工作,汛前要重点完成老旧小区、城中村化粪池的清掏及改造工作,确保汛期化粪池溢流污染物排放同比下降比例不低于30%。在6月底前完成滇池流域内已建调蓄设施自动监测设施的安装工作,重点加强溢流排口的监测监控力度,最大限度减少污染负荷入河。

生物多样性保护再接再厉

近年来,昆明市扎实推进各项林业改革,提升林业发展质量效益,林草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积达1660.37万亩,森林覆盖率52.62%。

建立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类型的保护地23个,全市湿地面积达93.46万公亩,主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轿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次监测到林麝、白腹锦鸡、赤狐等珍稀野生动物活动,观察到的鸟类比保护区设立前多62种。在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数量从2015年的31只增至现在的73只。

今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在昆明举办,昆明不断加强森林资源管控,组织开展森林资源核查,及时处置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侵占用林地等问题,同时以防控森林火灾、林业有害生物为重点完善灾害预警、防灾、救灾等措施,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不发生较大规模的林业有害生物入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做好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对违法猎捕、买卖、运输等行为依法进行打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工作,开展野生动物的收容拯救和极小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并做好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展示。(云南网 记者王琼梅

编辑:俞逍    责任编辑:徐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