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大象看生态
“大象吃玉米,吃火龙果,甚至连水稻都吃。它们总是在突破科研工作者的想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说。12日下午,亚洲象北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集中采访团一行,来到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进行采访。该中心与云南大学等科研人员合作,对野生亚洲象进行各种研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越往北越不适宜大象栖息。
掌握亚洲象每日动态
“从今年春节开始,就实现了亚洲象情况日报制度。每天汇总全省所有县区亚洲象分布情况、肇事情况和各地的监测预警情况。”陈飞说,他们对北移象群、勐海象群、橄榄坝象群等一直在开展监测研究工作,特别是对这次北移象群,持续地开展监测和防范工作。
中心团队目前仍在深入前线持续开展对该象群的监测、研判、引导、防范等工作,正在分析象群完整活动轨迹、沿路植被、食物资源、地形、温度等情况。与云南大学樊辉研究员团队一起,结合这次大象实际情况和遥感影像,用数据分析,协助当地政府和林草部门及时制定监测预警和防范措施。
大象并没有醉倒
“有很多人说有两头大象因为贪吃了酒糟,醉了,掉队了。我给大家辟个谣,这个是没有的。这个酒糟确实是老百姓拍的,但是大象没有醉,它可能只是撞翻了酒糟桶,取食了一点点,并没有醉倒。”陈飞说。
在峨山的时候,他们拍到象群喜欢去村子里喝水吃盐,还拍到了母象正在给小象哺乳的画面。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研究中心还与云南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对野生亚洲象进行各种研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越往北越不适宜大象栖息。所以说,这就是要阻拦它们继续向北、希望它们往南返的原因了。
长期从事亚洲象研究的国际专家Ahimsa说:“对于亚洲象来说,没有比中国更安全的国家了。”
采取措施保护亚洲象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动植物处副处长杨华介绍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亚洲象保护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云南亚洲象种群数量为150头左右,面临分布区狭窄、零散,栖息地质量下降。为拯救保护亚洲象,云南省采取多项措施,努力改善亚洲象生存环境,维护人象和谐。比如:加强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在亚洲象主要分布区已建1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0.98万公顷;持续开展科学研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亚洲象研究中心,云南大学设立云南亚洲象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实施收容救助。2003年建立“西双版纳亚洲象繁育与救护中心”,组建了亚洲象野外救护技术支持团队,先后参与18次野生亚洲象的野外营救,并成功救助13头野生亚洲象;推动中老跨境联合保护。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老挝北部三省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南起“中国尚勇-老挝南木哈”,北至“中国勐腊-老挝丰沙里”总长约220公里、面积近133平方公里的5个联合保护区域,保障跨境象群栖息安全。
随着保护力度加大,亚洲象种群发展呈现明显变化:30年间,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由150头左右增长至300头左右。(春城晚报 记者杨质高 王宇衡 周柯妤 孙琴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