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曾流传一个段子:说一个人问别人我孩子一年级有了几千英语词汇量怎么样,别人说你这个词汇量搁美国是差不多够了,但是在海淀区就还差点意思。今年流行的“鸡娃”一词,更是形象地反映了当前存在的教育焦虑现象。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近期,教育部可谓殚精竭虑,密集出台相关措施,“减负”的对象不只指向学生,还延伸到了老师和家长。教育部对校内“减负”的措施一直细化到对作业、睡眠、手机、体质、读物五项管理上,可谓已经达到了细节上的规范,随着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标志着校外培训行业进入了国家专属监管机构直接管理的时代,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有望得到根本扭转。
坦白说,校外教育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尽管这些年来,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但优质学校的供给毕竟有限,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竞争的压力。而许多校外培训机构正是看中了家长的需求,办起培训班来如火如荼,但办学质量却良莠不齐,甚至还存在一些退费难,乱收费的现象。此前,就有15家校外培训机构因为虚假宣传、价格欺诈、诱导等问题被予以大力处罚,这其中不乏家长们所熟知的大型校外培训机构。随着监管司的设立,说明校外培训机构虽不会被全面取缔,但将在法律的规范下运作,一定程度上成为学校教育的辅助。这对家长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培训机构在监管下可以更加正规化的来运营,可以选拔和培养优质老师,更加合理地收费,更加专注地培育学生。而通过监管司,严格取缔那些进行虚假宣传、价格欺诈、只为谋取利益的不规范的机构,整治行业乱象,有助于推动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提升培训机构行业的整体水平,也有助于改变社会大众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不良印象。
可以预见,随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成立并展开工作,校外培训办学资质的申请将会越来越严格,无证办学风险加大;而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范围会有所缩小,以提高分数为主的学科训练会成为学校的有益补充,而不是为提高分数而大搞物搞超前超负荷教学。这将有利于减少教育内卷负担,规范教育市场,引导教育良性发展。今后,校外培训泛滥、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的内卷局面将会有所控制。从此来看,必须为如今的教育改革点个赞,各项改革措施精准击中了教育现状中的痛点和难点,相信在这一系列措施出台施行后,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会越来越高。(昆明信息港首席评论员 周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