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云南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印发2021年度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当中公布的《2021年度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指出,今年地质灾害高发时段主要为6月上旬至10月上旬,其中滇西北、滇东北高发期还包括(12月底至2月初)冻融期以及怒江流域(上游)2至4月的桃花汛期。
去年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314万元
去年云南省发生地质灾害375起,共造成14人死亡、9人失踪、14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7240.32万元。总体上,2020年全省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占比97%)。在空间分布上,16个州(市)均有达到统计标准的地质灾害发生,发灾数量多集中在怒江州(115起,占比31%)、保山市(77起,21%)等6个州(市);因灾死亡、失踪人数集中在怒江州、昭通市、德宏州、丽江市4个州(市);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怒江州最为严重(占比59%)。
去年云南省共发布地质灾害预警223天、392期、1140次,其中红色预警43次,橙色预警331次,黄色预警374次,蓝色预警392次。成功预警地质灾害79起,转移群众3369人,避免人员伤亡271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3314万元。
主汛降雨区域差异大有可能旱涝并存
根据云南省气候中心预测,预计2021年我省大部地区降水总量正常略偏多,其中滇西北北部地区偏少10—20%,其余地区正常至略多,其中滇东南边缘和滇西南南部地区偏多10—20%。大部地区雨季开始期正常至略偏早,主汛期降水量正常略偏多,秋季降水量正常略偏少。其中1—4月降水量大部地区正常略多,5月降水量全省大部地区正常至偏多;6—8月降水量全省大部地区正常至略多,降水分布不均,其中滇东南和滇南边缘地区偏多10—20%;秋季9—11月降水量全省大部地区正常至略少,其中滇中和滇东地区偏少10—20%。全省大部地区雨季在10月中旬前后结束,雨季结束前部分地区可能出现连绵阴雨天气。
综合研判,2021年我省降水为稍偏丰的气候年景。预计2021年主汛期我省降雨区域差异较大,有可能出现旱涝并存现象,滇东南地区洪涝灾害可能较常年偏重,需要重点关注区域性或单点性强降雨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区可能诱发遭受地质灾害
东川铜矿、个旧锡矿、易门铜矿、兰坪铅锌矿、富宁金矿、麻栗坡南秧田钨矿、新平大红山铜铁矿,曲靖市煤矿区、昭通市煤矿区、红河州煤矿区、禄丰一平浪煤矿、楚雄吕合煤矿等矿山开采区,采矿扰动破坏较大,易引发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五是风景名胜区。处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内的已建和在建旅游景点景区,特别是沟口建有人工游乐设施的景区,人流量大,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六是山区、丘陵地区农村因切坡建房或修建乡村便道,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必要的工程防护措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情况多为常见。七是规划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弃土场、建筑垃圾弃渣场,存在防护不到位的情况,可能诱发、遭受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高发区域有这些
主要有滇东北高中山区(鲁甸“8·03”地震灾区)、滇西北“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区、横断山脉无量山西南段地区(景谷“10·07”地震灾区)、大盈江流域(盈江“5·24”“5·30”地震灾区)、红河中下游地区以及漾濞“5·21”地震灾区,尤其是陡坡下、沟口、谷地内的村镇居民区危险性大。滇中、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地区公路(铁路)沿线、水电开发建设区、矿山开采区等人为活动较强烈的地段,亦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域。
重点防范8类地区
怒江中上游高山峡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南北向深大断裂发育,冻融作用等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岩石破碎,加之该区是我省地壳抬升最强烈区,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共同影响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发育。
澜沧江上游高山峡谷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和澜沧江中游峡谷—宽缓河谷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区和滇西高山峡谷地貌区,地质构造复杂,澜沧江断裂贯穿南北,无量山、把边江活动断裂发育,岩体破碎,软弱岩体分布广泛,外动力地质作用十分强烈,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加之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开发建设活动强烈,雨季极易加剧已有地质灾害活动,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金沙江中上游峡谷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地处金沙江上游中高山峡谷区,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动频繁,滑坡、泥石流发育,斜坡不稳定地段增多。
金沙江中下游高中山峡谷—河谷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地处金沙江中下游高中山峡谷地貌区,新构造运动活跃,岩石软硬相间,多陡崖,是我省崩塌、滑坡、泥石流极强活动区,暴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人口密度大,公路建设、矿产资源、水利资源开发、陡坡耕植活动强烈,对地形地貌的扰动强烈,诱发地质灾害可能性大。
小江流域泥石流、滑坡灾害高易发区。地处小江断裂带沿线,历史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加之山体破碎区段多,滑坡、崩塌、泥石流隐患点密集,雨季极易加剧已有地质灾害活动,并诱发新的地质灾害。
滇西大盈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本区属大盈江流域,区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变质岩、岩浆岩体分布广泛,物理和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是我省泥石流、滑坡强活动区。
红河流域哀牢山变质岩地区滑坡、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地处红河流域哀牢山构造侵蚀高中山地貌区,红河断裂、哀牢山断裂发育,哀牢山变质岩体、软弱岩体分布广泛,地质环境条件脆弱,滑坡、泥石流灾害高发。
强震致使地震灾区大部分的斜坡岩土体结构松散,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发生数量增多、范围增大、危害严重。危险区段主要有:盈江“5·24”“5·30”地震灾区(地震烈度Ⅵ、Ⅶ、Ⅷ区以内区域)、鲁甸“8·03”地震灾区(地震烈度Ⅵ、Ⅶ、Ⅷ、Ⅸ区以内区域)、景谷“10·7”地震灾区(地震烈度Ⅵ、Ⅶ、Ⅷ区以内区域)、漾濞“5·21”地震灾区(地震烈度Ⅵ、Ⅶ、Ⅷ区以内区域)。
制定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
方案要求各级自然资源部门要与水利、气象、地震等部门进一步健全预报会商和预警联动机制,尽最大努力提升“隐患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要健全完善汛前、汛中、汛后多期次气象风险会商机制,在时间上开展长、中、短期和临灾地质灾害气象风险会商,强化3天强降水过程气象风险预报、1天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和短时临灾气象风险预警等举措,在空间上继续突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县乡治理工程区、没有实施搬迁治理的隐患区、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要完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信息前端发布与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新媒体等多种手段,着力解决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畅通监测预警信息通道,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发送至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责任人、监测员和受威胁群众。
优先针对省内威胁人数较多、稳定性较差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力争在汛期前构建起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通过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控,结合群测群防员与驻县联乡地质灾害防治专业队伍的巡查及响应处置,不断迭代优化不同地质环境、不同地质灾害的预警阈值,形成从监测到处置扁平化的先期迅速响应机制,提升监测预警及响应水平。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及时组织自然资源、财政等有关部门梳理总结《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13—2020年)》实施过程中各项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可能的风险点与项目推动过程中的难点,认真总结成功经验与教训,提出符合云南本省特点的防治措施,形成云南经验。同时,在此基础上,参照《云南省州(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指南》,结合地方地质灾害实际情况,制定各级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