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北移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和应急工作前线指挥部一直随着亚洲象移动的路线“搬迁”。
6月15日晚,位于易门县十街乡政府所在地的前线指挥部里,工作人员又度过一个不眠之夜。
象群在17时许下山觅食后,向峨山县大龙潭乡山口村方向移动。
23时30分,进入峨山县大龙潭乡山口村活动。
23时45分,由于山势阻挡,无人机超出操控范围,象群在监测人员的红外夜视仪屏幕上“消失”了。
在省级指挥部的指导下,前线指挥部紧急运转,要求易门县、峨山县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寻找大象踪迹。空中和地面监测预警人员紧急转场,每个监测点和卡点的工作人员都行动起来。
6月16日2时14分,根据地面工作人员的信息,无人机再次捕捉到象群正往十街乡方向折返。
2时40分,象群回到前一天休息的甸末山,躺下睡觉。
4时07分,象群起身在附近活动。7时24分,象群再次入眠。
9时,前线指挥部召开调度会,综合协调组、监测预警组、投食引导组、安全防范组、助移工作组、现场管控组、宣传工作组、损失补偿组、综合保障组等9个工作组的工作人员就位,来自省级和玉溪市林草、应急、公安、森林消防、电力、交通,以及市、县、乡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目标都是——人象平安。
指挥部的大屏上,活动了一夜的象群在树多且地形平整的甸末山顶呼呼大睡。前线指挥部组织专家根据山势地形、森林河流、通道、地面农作物情况,结合象群的日常习性,对下一步象群的移动方向做出“研判”。
“研判”是近日新闻报道里的热词,但“研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调度会一般会研判出两到三条大象可能行进的路线。”指挥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研判的首要标准是人象安全。
10时,省市县三级指挥部领导和专家到一线进行实地踏查,查看地形,更准确地研判大象下一步行进方向。接下来的时间,各个监测点的象群图像不断传回来,指挥部各环节工作有序推进。
16时,指挥部再次紧张起来。当天召开了第二次调度会,会上介绍了实地踏查的情况,专家再次对象群迁移路线进行研判。
“看看这个点,山势陡峭,大象下不来。”
“这个区域食物多,大象可能会去。”
“目前来看,‘吃饱’是大象最重要的诉求,这也是判断大象行进线路的重要依据。”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刘绍宏介绍。
17时,专家预判,因为前一晚大象跋涉距离长、进食时间短,下山时间可能会提前,指挥部将工作指令下达至村组、村干部、网格员,要求做好应急准备。
又一个不眠之夜开始了。(云南日报 记者段毅)
即时报道
象群向南迁移返回峨山
记者从云南北移亚洲象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了解到,6月21日18时至6月22日18时,象群总体向南迁移11.2公里,从易门县返回峨山县,在峨山县大龙潭乡一带农地内觅食活动。独象位于象群东偏北方向,距离象群30公里,持续在晋宁区双河乡小范围活动。15头象均在监测范围内,人象平安。
象群所处位置海拔较高,公网信号差,卫星通信车不易到达,给无人机持续监测作业带来困难。独象活动无规律,监测布防困难,安全风险持续加大。
省指挥部充实专家组力量,新增5名专家协助现场指挥部研判北移亚洲象路线,提供助迁意见建议;指导现场指挥部进一步强化地面监测力量,对近日可能出现的降雨天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加强监测、深入分析、审慎研判,确保人象安全。
6月21日20时46分,象群由易门进入峨山。峨山县现场指挥部连夜召开紧急部署会,分析研判象群可能移动路线;动用12架无人机,4次转移监测点,确保不间断监测;全面动员基层力量成立护象队,采取投喂象食、设置饮水点等助迁措施,科学引导象群向南迁移;增设卡点,减少外入人员对象群迁移影响。
晋宁区、安宁市、易门县、峨山县现场指挥部同步运行,共投入应急处置人员及警力210人,出动渣土车175辆、挖掘机等工程车22辆、应急车辆92辆,紧急疏散群众1329户、4774人。(云南日报 记者胡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