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时评 正文
“三省立法护河”成就最美河流
云南网    06-23 09:49:11

赤水河发源于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东流至四川、贵州入长江。通讯员 郑方星 摄。

据《光明日报》报道,2021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将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

作为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三省“决定+条例”的“立法套餐”,将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三个方面的显著变化:一是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开启共保赤水河新局面;二是兼顾共性与个性,为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新路径;三是流域区域共同立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探索创新。

河湖流域治理是系统性工程,没有上下游同治、水岸同治,河流生态保护的面貌就难以真正实现改观。赤水河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在四川注入长江,总长约436.5千米,流域内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优美的自然人文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工作实践中,由于各省行政区域内的流域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差异,增加了流域治理和保护的困难。三省立足流域生态保护的全局,坚持系统思维,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在产业布局、发展需求、环境准入、污水排放标准、环境监管执法等方面不一致的问题,用“决定+条例”的立法形式,解决差异,协调行动,可以有效防止“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现象,推动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的新局面,构建起跨区域保护河道流域生态的新格局。

以系统思维推进流域治理,既要着眼全局,又要注重局部。立法是形成合力的基础,但要推动流域系统治理有效开展,关键还是要把系统每个部分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三省立法,既对赤水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重大问题作出共同承诺,强化了流域共治;又对每个局部的细化和落实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各省特色。比如,云南省突出了生态保护补偿问题,而四川省则突出了“文化保护与传承”,将四渡赤水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相结合。坚持以流域全局的视角观照局部,敢于解决棘手难题,才能形成“1+1>2”的力量,在流域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以系统思维推进流域治理,需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系统的力量,源于每个细节、每个部分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系统内看似不起眼、作用不大的事物,如果被忽视、被破坏,往往会通过关联耦合的作用,不断传递放大,最终给系统整体带来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流域治理保护上存在的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群众感受最真切、评价最客观。以系统思维推进流域治理,不能没有群众参与。要坚持开门搞治理,深入流域群众中听取意见和建议,建立快捷方便的河道问题举报机制,及时查处并反馈群众反映的问题,广泛动员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河流的生态保护工作中,构建起覆盖流域各个角落、各个时段的监管网络,凝聚治水的合力,最终形成“人人管河、人人护河”的最佳状态。(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

编辑:俞逍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