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破解发展难题 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域发布多个制度创新案例
昆明信息港    06-24 10:47:12

623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召开制度创新案例集中发布会发布新一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

据了解,2021年以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域各部门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按照“首创性、已实施、集成性、效果好”的原则,聚焦“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核心要义,以边创新边改进、边实施边总结的方式,对发布案例严格筛选,涉及社会治理、劳动合同、人才引进、信用监管、教育发展,既有自贸特色又有官渡亮点,为昆明片区有效破解发展难题、助推改革开放提供重要支撑。

1

新闻发布会现场

案例一:

创新“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

为解决基层综合治理难、乱点乱象突出、社会维稳压力大等问题,官渡区把创新社会治理作为“头号”改革发展课题,创建了“一核多维、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模式,实现基层治理能管的“管得住”,能放的“放得开”,塑造了与自贸试验区发展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是部门联动是基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制定“1+7+N”系列文件,引智借智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党建引领是核心。机关企事业等700多家党组织融入区域化党建中,推行“共建联评”制度,促进各领域党组织融入基层治理。

三是化解风险是关键。推行“群众需要、书记吹哨、部门报到”机制,优化“五个一”网格化管理模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构建“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实践效果

一是辖区和谐稳定。通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以“城市大脑”共享数据资源,助力治安刑事、食品安全、民族团结等基层治理,群众安全感明显上升。

二是治理作用凸显。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深化群团改革,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建成自贸区内最大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季官社区综合治理案例获“全省干部培训好案例”。

三是风险有效化解。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和政府购买服务,有效降低债务规模;成功化解7件重点督办信访事项,多元化解“官渡模式”进一步完善;排查整治重点领域安全隐患,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案例二:

电子劳动合同“全程网办”

为不断优化劳动关系公共服务功能,方便企业和劳动者“不见面”办理劳动合同有关事项,官渡区主动创新、敢于尝试,积极探索“互联网+劳动关系”,打造高效便捷的企业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启了云南省电子劳动合同管理“全程网办”全新工作模式。

一、主要做法

一是首用“数字化”认证。在劳动合同服务“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引入第三方CA数字认证技术,以“实名认证+人脸识别+手动签名+时间戳”的方式,实现电子劳动合同实名认证签署,满足合法性、安全性、便利性要求。

二是搭建“一体化”平台。推出电子劳动合同服务平台,设置实时追踪、检索查阅等功能,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范本、签订、管理等一体化便捷服务。

三是开展“无纸化”试点。运用“互联网+”思维,首次提出电子劳动合同构想,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招标,在全省率先开展试点,对接就业失业登记以及养老、工伤、失业保险等业务,使劳动合同信息进入“无纸化”传输轨道。

二、实践效果

一是技术安全“有保障”。官渡区开发的电子劳动合同标准已被省人社厅作为模板在玉溪、曲靖试用,数据的法律效力被省仲裁院认可。

二是数字平台“显优势”。通过线上签订,数据依法共享、实时查验,提高合同签订效率,逐步实现从“群众跑腿”到“信息跑路”的转变。

三是员工企业“得实惠”。系统研发维护费用政府“买单”,员工、企业“零费用”使用,在线完成合同查看、检索、调用,降低企业运行及员工管理成本。

案例三:

“筑巢引凤”打造“新阶人才”洼地

为积极落实人才发展战略,让各类人才愿意来、能施展、抢着干、共成长,官渡区作为昆明市新的社会阶层人才(以下简称“新阶人才”)统战工作试点,通过畅通“引”的渠道、厚植“留”的沃土、搭建“干”的舞台、激发“新”的活力,积极探索新阶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新阶人才发展环境,走出一条独具自贸特色的新阶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之路。

一、主要做法

一是畅通“引”的渠道。通过体制系统、社会组织、个人推荐三条渠道,开辟体制内外、上下层级、条块之间人才流动“绿色通道”,为推动自贸区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二是厚植“留”的沃土。制定出台新阶人才挂职锻炼实施方案,以制度化方式安排全区新阶人才工作,积极解决新阶人才的问题诉求,打造良好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优势。

三是搭建“干”的舞台。依托平台阵地,举办“匠心精神”公益主题大课堂等活动,号召广大新阶人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新阶人才参与感,实现新阶人才统战工作化“虚”为“实”。

四是激发“新”的活力。团结带领广大新阶人才凝心聚力,主动建言献策,参与到全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人才培养、保护滇池等社会服务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二、实践效果

一是人才“根基”深厚。以官渡地域文化为根基,开展艺术走基层、艺术支教等活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进入基层一线。推进统战工作互动互联、形成合力,充实人才库,夯实人才基础。

二是组织“根系”发达。成立官渡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夯实组织建设的内涵,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新阶人才统战工作体系。

三是挂职“舞台”宽广。对新阶人才挂职程序、管理、任务、考核进行全面实践,在全省各县区率先选派2名代表人士到区自贸办、区文化旅游局进行挂职,服务区域发展。

案例四:

搭建信用风险智能监管平台

为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官渡区依托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成自贸试验区市场主体智能分析监管平台,实现风险范围智能分析、高风险企业精准锁定、失信记录一键查询,有力维护市场经营、管理、服务秩序,打造“让守信者处处受益,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的良好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是共享信息“分纵横”。搭建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平台,归集信息数据实现省、市、区三级平台纵向共享,各部门之间横向共享,平台于2020年11月份正式上线投入运行。

二是智能分析“排异常”。拓展部门使用范围,对企业、楼宇进行综合查询、分析、监管,了解发展情况,排查异常经营市场主体。

三是信用评价“可透明”。对录入平台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信用情况进行风险评价、信用画像,确定星级、划定等级,定期更新公布。

二、实践效果

一是监管有成效。对市场主体实行差别化和针对性的监管,对适用信用承诺的行政许可事项,通过平台随时查询共享,发出失信预警,提高监管效率。

二是服务看得见。信用场景应用功能不断创新和完善,拓展了行政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守信激励措施,探索政银企合作模式,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失信可修复。统一信用报告的标准、要素和内容,报告信息实现互认共享;依据评价结果,对不同程度失信主体进行提醒约谈,做到政策宣讲、知识宣传、惩戒举措、信用修复、承诺签署“五个到位”。

案例五:

以教育强区助推自贸区建设

为深入实施“三名”工程(名校名师名长),官渡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在保障“有学上”的基础上,满足“上好学”需求,以引进优质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培养教师团队为抓手,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以教育强区助推自贸区建设。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引进资源为先。围绕“三名”工程,通过外出接洽、政策倾斜、主动服务,吸引名校、名长、名师等优质资源,为“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保障,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

二是基础建设为本。以教育需求为导向,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提升一批,不断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形成“全面发展、丰富多样、惠及全民”的优质教育格局。

三是教师培养为要。建立区域教研、校本研训、骨干培训、跟踪指导、考核验收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打造高素质领军团队,夯实人才基础。

二、实践效果

一是教育资源逐步丰富。引进名师66名、名校长17名,西南大学、南开大学等4所全国附属名校落户;云大附中、师大附中等10余所省市名校云集,云子中学、官渡区幼儿园等近20所区内名校领办分校(园),逐步满足群众子女在家门口就读优质名校的愿望。

二是教育设施日渐完善。改扩建学校46所,完成11.6万平方米校舍修缮改造,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满足现有群众子女就读各层次学校的需求。

三是师资力量持续优化。大力实施“万千百十”工程,通过培训、指导、招聘等措施扩充师资力量,培养校(园)长、骨干教师、班主任等各类教育人才近2500名,2020年完成基础教育专项招聘教师1600余人,教师队伍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

四是教育质量显著提升。高考成绩一本率从2016年的14.07%,提升至2020年的42.29%,四年提升28.22个百分点,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昆明信息港 记者高菁徽 通讯员李依阳

编辑:段秋睿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