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方红色热土,这是一片英雄之地,红军长征两次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1935年4月28日,中央红军进入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前后5天经过现在的9个乡镇(街道)146个村庄;1936年4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进入寻甸,前后7天经过现在的10个乡镇(街道)246个村庄。
定大计
巧渡金沙挥师北上
在七星镇鲁口哨村,中央红军“4·29”渡江令发布遗址纪念碑巍峨矗立。寻甸县委史志办原主任猫良坤介绍,1935年4月2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在鲁口哨宿营地召开会议,会议作出了抢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重大战略决定。29日凌晨,中革军委发布了十万火急的《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
4月30日,红一军团从嵩明、杨林分左、中、右三路向西挺进,一部到达柯渡和军委纵队会合。红三军团从寻甸县城出发,经麦冲、海头、柯渡后抵达鸡街、古城一带宿营。军委纵队经可郎进入柯渡坝子,军委总部住在丹桂村何本恩家的四合院里,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刘伯承总参谋长都在这里住宿办公。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党的领导人住在丹桂村杨家郎家的广式楼房里。
当天,朱德总司令到村里的清真寺和回民首领及群众座谈,向他们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周恩来在总部向军委纵队干部团陈赓团长和宋任穷政委传达了抢渡金沙江的命令,要求干部团不惜一切代价夺取皎平渡,并作出具体部署,由干部团三营和李克农带领的中央工作组,组成渡江先遣支队,在总参谋长刘伯承的率领下,直取金沙江皎平渡口。
“鲁口哨会议和‘4·29’渡江令发布后,红军的战略方向发生重大转变,最后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猫良坤说。
破口袋
震慑敌人横扫滇西
1936年,红二、红六军团长征经过云南,准备沿着中央红军渡江的路线北上。但敌人判断出了红军的意图,一面在普渡河西岸布置重兵堵截,一面派精锐部队在红军后面追击,企图将红二、红六军团围歼于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狭长地带。
4月8日,二军团四师在禄劝普渡河铁索桥遇阻,四师政治部主任肖令彬等7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红六军团十七师在富民小松园与滇军遭遇,经过激烈战斗后只好返回到寻甸鸡街、柯渡一带宿营。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央军李觉、樊嵩甫纵队等已迫近寻甸,滇军孙渡纵队正自南而北压来,红军面临被“包饺子”的危险,情势非常危急。
根据当时敌情,贺龙、任弼时等军团领导当机立断,放弃西渡普渡河北上金沙江的计划。同时,命令二军团六师从可郎返回六甲阻击敌人,掩护整个部队行动。4月9日,红十八团先头部队刚到六甲的石腊它丫口,就和孙渡纵队法式装备的精锐第七旅肖本源团遭遇,战斗开始了。最后在五师的增援下打败了敌人,光荣地完成了阻击任务。
“六甲之战是撕破敌人口袋的战斗,粉碎了敌人企图把红军消灭在普渡河以东、功山以南的图谋,掩护主力部队从容跳出包围圈。”猫良坤说,为下一步红军横扫滇西,连克十余座县城,最终从丽江石鼓渡江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
播火种
红色基因世代相传
“红军长征两过寻甸,实现了两次重大战略转移,渡江北上的传奇两次在寻甸开篇。”寻甸县委史志办主任代满宁表示,长征精神在寻甸大地永放光芒。
代满宁介绍,红军还两次攻克了寻甸县城,处决了两任国民党伪县长。红二、红六军团过寻甸时,在寻甸工作的地下党员马仲明向红军汇报了中央红军长征留下的深远影响,以及云南地下党和云南的政治军事情况。红军走后,根据红军政治保卫局“云南党组织刚恢复不久,地方工作也需要人”的精神,原本要参加红军的马仲明留下来坚持地下斗争,对进一步促进云南人民的政治觉醒,促进云南党组织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的寻甸,不仅有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鲁口哨“4·29”渡江令发布遗址、六甲之战纪念园等红色教育场所,还有回辉村清真寺墙上“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的标语,可谓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活教材”。(云南日报 记者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