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方面,30项具措施,庞大金融资源支持……云南银保监局近日印发的《关于云南银行业保险业高质量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是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服务图谱,这份图谱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或更长时期内,推动银行业保险业为云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流资金,探索多元支撑、创新引领、融合发展的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之云南样板。
“《意见》既是云南辖区内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路线图’,又是银行业保险业聚焦重点领域、凝聚行业力量、深化改革创新的‘助推器’,更是我们银保监部门充分发挥监管引领作用的‘责任书’。”云南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意见》紧紧围绕“党的领导+改革创新+云南特色”来谋篇布局,明确了2021-2025年金融资源持续向“三农”汇聚、金融服务体系不断优化、金融环境建设稳步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三大目标,围绕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强化关键领域金融供给、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三农”金融风险防控提出具体举措。
在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脱贫攻坚战中,金融服务发挥了重大作用,一项项基于风险控制的金融创新,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引入了金融活水,滋养着脱贫群众迈向富裕生活新征程,支持脱贫地区发展开上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今年1季度,全省88个脱贫县各项贷款余额8241.44亿元,较年初增加305.09亿元,排名全国第二位;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余额201.92亿元,累计发放金额438亿元,余额和新增发放额从2020年伊始一直位居全国第二位。
在脱贫攻坚战中,小额信贷打通了众多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陇川县清平乡清平村下回环小组村民杨春燕家因病致贫被清平乡列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支持下,杨春燕不但打造了一个百亩桑园示范基地,而且创办了清平村第一个养殖种植专业合作社,还带动了1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而从2017年至2020年,陇川农商行共向杨春燕创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9笔、金额141.5万元用于发展蚕桑,助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清平村播下了乡村振兴的产业种子。
《意见》里面的7个“+”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也是《意见》里最突出的亮点:平稳过渡+长效机制、金融供给+重点领域、产业支撑+云南特色、金融创新+数字科技、错位竞争+高效服务、党的领导+激励约束、信用建设+信息平台。云南银保监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在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后,云南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为开启“十四五”奠定了坚实基础。“金融支持就是为了确保云南平稳有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着力构建金融防返贫长效机制,增强农户从‘脱贫’到‘致富’的发展后劲。”这位负责人说,《意见》积极引导保险资金流向农村和农业项目,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绿色清单”制度,通过发展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着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融通道;营造以“数字+科技”的金融创新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强劲的金融科技动力和创新活力,“力争在2023年底,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悉,截至5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1980.54亿元,较去年末增加679.02亿元,较去年末增长6.01%。今年1-5月,农业保险累计为云南183.04万户次的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保额1091.57亿元,赔付支出4.89亿元,惠及农户达112.69万户次。1季度末,全省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473.71亿元,较年初增加140.68亿元,增速6.03%,高于全省各项贷款增速1.93个百分点。(云南网记者 李继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