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呼图壁县第五届戏曲大赛上,由一群退休老人组成的芳草湖农场常青剧社表演的眉户戏获得了团体三等奖。
“我就是听眉户戏长大的。”
今年76岁的芳草湖农场官地社区退休干部王所余说,上世纪五十年代,芳草湖农场除了眉户戏外其他娱乐活动很少,他小时候就经常追着戏班子跑,经过几十年的耳濡目染,王所余从戏迷变成了一位传承者。
王所余1996年退休后就一直致力于对眉户戏的研究,他携手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伙伴,整理了120出眉户戏的戏文和曲谱。2005年,王所余将10多名有着共同爱好的老人聚集在一起,组成了芳草湖农场眉户戏传习班,这也是常青剧社的前身。
今年63岁的王新虎是芳草湖农场原机械厂的一名退休职工,自小就酷爱和精通各种乐器。自从眉户戏传习班成立后,王新虎和大家就想着成立一个剧社,以便大家更好地排练演出。2007年,王新虎找到农场有关领导提出了要正式成立剧社,并希望有一个固定活动场所的想法。为了活跃农场职工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了让农场的地方戏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芳草湖农场有关部门通过协调,将位于场部中心位置的一幢老建筑提供给剧社使用。
这是一栋300平方米砖木结构的建筑,房屋回音小非常适合戏迷们排练和演出,但是房屋年久失修。王新虎和戏迷们也考虑过找建筑队和装修公司好好地将房子修缮一番,可是一算账需要近十万元的费用。农场的老人节俭惯了,大家一合计,干脆自己动手装修。戏迷中不乏建筑工、水暖工、油漆工等能工巧匠。说干就干,王所余和王新虎就带着一群戏迷们经过近两个月的劳动,修复了屋顶、维修了暖气片,墙面也粉刷一新。
作为剧社就一定要有舞台。得知老人们要搭建舞台,农场学校将一批废旧的板凳桌椅送到剧社。大家将这些废桌椅锯成一般高,然后拼凑在一起,搭起了舞台的大体框架。一家企业和单位为剧社捐赠了地毯和幕布。两个月后,一个30平方米的舞台终于搭成了。在戏迷们的努力和农场各界的支持下,2007年9月,芳草湖农场常青剧社正式成立了。剧社的成立不但丰富了农场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更是为眉户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师市组织力量展开了对芳草湖农场眉户戏的抢救、挖掘、整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等工作。这一系列工作都落到了刚刚成立的常青剧社的成员肩上。作为眉户戏的传承人——该场白蒿滩社区职工狄光照将自己家族传承下来的曲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编辑,退休职工卢凤兰、王新虎、严则存、蒋兆贵等人除了整理自己所熟悉的曲目外,还在全场范围内走访老艺人收集曲谱。“岁数大了,也不会开车,每天就骑着摩托车跑,半年时间我们把农场36个连队都跑遍了。”今年61岁的蒋兆贵回忆起当时收集曲目的过程时感慨地说。
通过大半年的努力,师市文化部门将大家收集的曲目和曲谱进行了汇集整理,并出版了完整而系统的新疆眉户戏专辑。2008年6月,师市申报的眉户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前,芳草湖农场常青剧社已经发展了160多名成员,而且各种乐器、道具、服装齐全。这些服装道具大都是成员自己做的或是花钱买的。2013年,王新虎和老伴取出退休金8000多元,为剧社购买了一部分服装和乐器。“我从小就喜欢听戏,就是没有唱戏的嗓子,现在能为农场的戏曲发展作点贡献,感觉挺好的。”王新虎说。
自常青剧社成立以来,成员们每年都要参加各种慰问、庆祝演出100多场。2013年,在沈通关、王新虎等人的努力下,常青剧社的老曲唱新词《十唱芳草湖》一举获得了新疆地区眉户戏的金奖。
2015年6月,常青剧社的老人们在首届兵团非遗戏剧展演中表演的《降雪梅》获得优秀节目奖。现在,无论年轻人结婚,还是公司企业举办开业庆典总要邀请剧社的老人们到现场热闹一番。眉户戏也逐渐得到农场和周边团场青年的喜爱。农闲之时,不少年轻人也会走进剧社和老人一起学习演奏乐器和眉户戏唱腔,积极投身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