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大学张虎才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滇池存在构造漏水隐患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调查研究发现,滇池中部水深在局部存在有悖于正常湖泊沉积“补凹於平”的漏斗状下陷、水深异常变深现象。
该研究通过对滇池深水处漏斗区长期水下地形监测、湖泊柱状沉积物分析和地球物理勘探,分析漏斗区沉积物沉积特点、漏斗的演化发育过程,并评估滇池可能存在的漏水事件。研究发现,滇池漏斗位置存在明显的沉积间断。对比2015年10月和2019年9月探测结果发现,漏斗区周围的蠕动变形特征增强,出现了许多类似管涌现象的凹坑,主漏斗在2015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最大下沉深度增加60厘米、过去认为已经休眠的次级漏斗最大下沉深度增加20厘米,指示滇池构造漏斗存在下沉加速和活化的迹象和过程。同时,漏斗底部蠕变程度加大,指示正在发生小规模的漏水、造成沉积物随缓慢漏水过程外移。
研究结果表明,滇池发生漏水的风险正在不断增加,一旦由于水位上升水体压力增大、或地震诱发地下断裂通道贯通,滇池则可能发生灾害性漏水事件,滇池高度富营养化污染水体就必然扩散或有可能通过地下通道注入抚仙湖或者扒河(红河支流),引起联动生态环境效应,不但直接威胁区域水安全,而且会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因此,通过地球物理探测确定地下破碎带或通道、开展滇池漏斗水流变化监测预警、采取工程措施防止灾害发生刻不容缓。(云南日报 记者陈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