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相关报道截图
每年入冬时节,在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云南昭通大山包湿地,上千只高原精灵黑颈鹤从青藏高原“呼朋唤友”如约而至,或翩翩起舞、或信步滑翔,人鹤共处,成为高原上最美丽的风景线,赋予了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众不同的灵气与神秘。
黑颈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濒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称为“鸟类熊猫”。大山包湿地水草丰盛、空气清新,为越冬黑颈鹤等166种野生鸟类提供了良好栖息及觅食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云南在当地成立了专门管护机构,划定保护区范围,出台法规、政策,加大投入推进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暨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人鹤争地的矛盾,实现了人退鹤来,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为黑颈鹤打造了一个越冬的理想栖息地。
人退鹤来,充分彰显了“生态留白”的重要作用。为自然生态划定人类活动边界,有人将其称之为“生态留白”。留白本是一种艺术创作手法,好的留白既能给作品创造出无限想象的空间,又可以通过“以无胜有”的烘托力量突出升华作品主题。“生态留白”从空间上看是为人类开发活动设定前进尺度,从时间上看是为永续发展设定未来向度。“让人生活在该生活的地方,还黑颈鹤一个越冬的理想栖息地,”这样的生态留白,使大山包湿地面积从3150公顷增加到5958公顷,越冬的黑颈鹤从200余只到现在的1400多只,最高峰时达到1900多只,留白带来的生态效益可见一斑。
生态留白需要把握好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最美生态离不开最严保护,如果不划出一条鲜明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任由各类开发活动“越界”,生态保护势必无从谈起。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昭通市对大山包保护区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组建综合执法队,专项整治保护区内的违规违建项目,2019年,果断按下大山包旅游项目“暂停键”,劝返旅游车辆及旅游人员,最大限度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限制并规范旅游开发,一时的收入可能会减少,但长远看,生态保护好了,旅游业繁荣向好是必然趋势。
生态留白离不开公众的支持配合。对公众而言,以“人退”赢得“鹤来”,是一种克制和修养,也是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的标志。在大山包湿地,人人爱鹤、护鹤,用心用情呵护黑颈鹤的故事数不胜数,截至2020年底,保护区工作人员与当地群众合力救治了90多只受伤黑颈鹤,其中有48只被成功救活,康复痊愈后放归大自然。正是由于人民群众的珍爱与呵护,才有了这块高原净土和最美湿地,也才有了鹤舞长空、人鹤和谐的最美丽画面。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多样性的生物,以不同的方式维护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呵护着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在人鹤争地的矛盾中主动退出,加强自我约束,为人类活动设限,为生态留白,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更维护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健康,为促进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何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