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防沉迷新政画红线 专家建议: 让孩子与网游“脱磁”需软硬兼施
昆明信息港    09-03 08:17:44

  开学第一周,六年级学生陈辰(化名)放学第一件事,是以读英语为由,向爷爷要来手机后就躲进房间,直到吃饭才出来。经过观察,陈辰爸爸发现,孩子其实是在玩网游,每次玩大约1小时。

  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下发后,不少网络游戏企业均表示将严守新规,不少家长也表示欢迎。但有人担心,如果孩子使用的是成人账号,该如何监管呢?除了网络游戏,家长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其他课外活动?为此,“昆明教育”微信公众号发起了微调查。

  软措施 游戏时间做“减法” 课余活动做“加法”

  《通知》出台的背后,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已经成为家长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

  在参与“昆明教育”微信公众号调查的210位家长中,43%的家长表示孩子最早接触网游的年龄是7—11岁,还有27%的家长说孩子不到6岁就开始玩网游。游戏时间方面,34%的家长选择“每周偶尔玩几次”,33%的“每天都玩”,孩子单次游戏时长至2小时的占31%,2小时以上的占25%。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此前发表评论指出,游戏时间过长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沉迷。

  《通知》要求,所有网游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市民李先生在看到通知后,就立刻告诉自己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我们约定,如果一周之内表现好的话,才可以在周末玩几局。但即使在周末,他也是一拿起手机就不肯放,一收手机就闹情绪。”李先生说,相关措施落地后,就可以硬性减少孩子玩网游的时间,同时自己也会多陪孩子进行亲子活动,以此让孩子逐渐“脱磁”。

  市民周女士认为,在用措施来限制未成年人玩网游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联合起来,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生活。比如向未成年人开放更多体育运动场馆、阅读场馆,社区或组织适合未成年人参与的公益活动,把孩子从虚拟的空间吸引到现实中,多方面提供孩子健康成长所需的“精神养分”。

  硬措施 加强游戏账户管理 网民建议“人脸识别”

  《通知》发布后,陈辰爸爸也有自己的担心:“孩子是用爷爷的身份信息注册账号,限制未成年人的措施不起作用。”

  国家新闻出版署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一些未成年人使用家长身份信息或购买成年人身份信息绕过实名认证,突破身份限制,使得限制措施无法发挥作用,成为影响防沉迷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家长加强监护督促、学校加强教育引导,更好地帮助指导未成年人了解掌握法律规定,严格执行相关要求。

  下一步,国家新闻出版署将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组织中小学校开展专题教育,推动广大家长、老师、学生认真学习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培养和提高网络素养,督促家长加强对孩子游戏账户的管理,指导未成年人在使用网络游戏时进行真实身份验证,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规定。

  2020年两会期间,来自杭州技师学院的全国人大代表杨金龙提议强制将生物识别“实人认证”纳入游戏注册、登录以及消费支付环节,实现“人证合一、人机对应”。在中国政府网的“我向总理说句话”留言板上,也有网民留言建议:“在游戏平台上,成年人需要实名注册认证;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授权注册,实名认证。所有网络游戏启动前必须核实操作人,登录账号时需进行人脸识别,与数据库信息匹配后方可进入游戏。”

  专家观点

  心理咨询师:用真实生活取代虚拟生活

  “昆明教育”的调查显示,除了依靠网游企业采取相关限制措施之外,家长们也会选择各种方式来管束孩子。其中,29%的家长采用讲道理的方式,27%的家长直接没收手机,15%的家长会安排其他活动转移孩子对网游的注意力。但是这些管束方式收效并不大,45%的家长说作用甚微,约束了时间,但孩子心里还是惦记着网游;19%的家长说没有任何作用,还产生了矛盾。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游戏治疗师王莉认为,网游里有奖励机制,让孩子能在短时间就获得愉悦和成就感,所以容易造成沉迷。要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愉悦和成就感,才能脱离虚拟生活。要给孩子留白,而不是让学习、作业等填满时间,否则只能让他们更依赖用网游缓解压力。

  同时,父母应当用陪伴和沟通建立亲子连接,比如一起买菜、做饭、爬山、散步等。如果父母总是用“作业做了吗?”“快去学习”等话语拒绝和孩子沟通,孩子只能用网络社交平台或者网游建立与别人的连接,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朋友。(昆明日报 记者余苏晏)


编辑:上官艳君    责任编辑:昝娟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