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 正文
他们是世界追象的那只“眼”——云南“追象团”百日记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09-09 08:20:39

从5月27日,象群持续向北迁移近500公里,进入玉溪峨山县城,不断接近省会昆明后,“离家出走”的野象就牵动着全世界人民的心。这15头大象的一举一动、一个个呆萌的视频、一张张憨厚的照片通过媒体报道,让这15头亚洲野象成为了明星。

2021090819261943AAFN

谁是那只重要的“眼睛”?它不仅给我们带来大象的图像视频,还要对它们进行追踪监测,让其成为应急指挥部重要的预警疏散和象群迁移引导的重要依据。他们就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一个“追象团”。

20210908192703FKM6K9

参与到这个“追象团”的森警前前后后多达58人,在100多天的时间里,这个以90后为主力军的“追象团”发生了什么故事?近日,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寻找到了这只“眼”,走近他们的故事……

首次“象”遇(相遇)

在此次追象的过程中,他们被网友称为“离象最近的人”。当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野生亚洲象,他们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5月27日下午4点左右,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队长杨翔宇和他的第一批监测队员到达峨山临时指挥所。

当晚,第一批出发的10名队员就和这群北移野生亚洲象在峨山相遇。杨翔宇和监测队员怎么也没想到,抵达的当晚这15头大象竟然在村子里迎接他们。在不知道象群的习性情况下,万一象群遇到了村民发生意外,这让队员们十分担心。

20210908192633NG80DW

但是象群好像并没有发现有人“跟踪”它们,反而悠闲地在县城肆意游玩,在居民区逗留,时不时还翻出盐来吃。它们好像对于人类生活的地区充满了好奇,对新鲜事物的探索使象群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也让队员们对野生亚洲象这种生物更加充满了好奇。

时间过得很快,夜晚在县城内监测,居民楼等障碍物让队员们十分焦虑。队员们一会在屋顶上,一会在居民楼旁高处,最后,追象队员们终于找到了野生亚洲象的位置,并及时报告给指挥部。杨翔宇和队员们以为任务已经完成,没想到接下来的100多天,搜寻监测亚洲象竟变成了常态化监测追踪,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搜寻监测队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追象团队。

24小时监测追寻失联象宝

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B组组长兼主飞手张斯捷同是第一批加入“追象团”的。监测队员不仅要承担一线象群动态监测任务,还要负责指挥部应急作战指挥系统信息标绘。必须每5分钟就要将前线监测情况、象群位置动态等信息报告给指挥部,作为预警疏散和象群迁移引导的重要依据。

在监测过程中,追象团队会遇到一些困难。无人机监测需要预判转场点,即需要提前找到象群下一个活动地。“海拔高的地方视野好,但如果象群在山林、山谷间行走很快,起飞点在低一点的地方能更灵活地追踪监测。”追象监测员根据经验和象群轨迹进行转场工作,但下一个起飞点在哪永远充满争议,张斯捷说:“组员提供各种可能性,但其实没有多少时间犹豫,象群一直在移动,组长必须在5分钟内做决定。”

20210908192700J48VUR

“根据象群的迁徙轨迹,单日转场最多12次。”杨翔宇说,象群容易被密林遮挡,加上象群一晚上30公里的脚程,时不时就消失在监测员的视线外,需要通过林子缝隙或者树林晃动的区域判断所在位置。碰到暴雨、打雷、起雾等天气,无人机无法使用,监测象群更加困难。在之后的时间里,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先后派出58名队员分为4个小组,24小时全天候监测象群。

其中,有一天下暴雨起了大雾,象群最长失联了6小时,后面监测人员进行地面搜寻,终于将象群找到。张斯捷说:“在保障监测员安全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找,在林子里起着大雾,象群就算离着10米左右也看不到,这时候是很危险的。”队员一定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失联的大象,否则他们想象不到在失联的时间内会发生什么情况。

无人机拍火了大象“温馨睡姿”

还记得那张走红网络的“大象温馨睡姿”吗?当时6月正值雨季,雷雨天,无人机起飞会遭遇雷暴、大雨天气,监测队员们只能依靠徒步方式确定象群精确位置。

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A组组长张雄,在追象任务前,是个航模爱好者。就因在监测中偶然拍摄的一张“大象温馨睡觉”而走红网络。追象护象90多天,张雄被网友称为“网红飞手”。

20210908192649QGPG9N

6月7日上午,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乡,在一次例行的监测预警中,张雄看到野生亚洲象正集体侧躺在灌木丛中的草地上酣睡,蓬松的干草十分松软,大象将小象围在中间,象宝宝也紧紧地依偎着妈妈。他立马用无人机拍下这个温馨的画面,这张照片一经放出,迅速火遍全网,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在后来的时间里,张雄拍摄了上千张照片,很多亚洲象迁徙中温馨、有爱的照片都出自他之手。

张雄使用最多的是中型无人机,而这架无人机也是象群最熟悉的。为了在不惊扰大象的同时又能监测它们的踪迹,张雄每次监测都会使用野象熟悉的无人机。“飞行声音挺大,但大象已经习惯这个声音了,看到听到也当不存在。”随着象群对无人机越来越熟悉,最低拍摄角度可以到30米左右。

“追象团”最年轻队员成长为老师

胡秋杨是队里最小的一名队员,年仅24岁。5月27日到8月25日,91天全程参与追象任务。去年刚刚参加工作的他并不会使用无人机,而现在,他已经变成后几批新队员的无人机“老师”。

那时追象团队晚上8点到早上8点12小时轮班制,胡秋杨所在小组负责晚上监测。执飞难度加大,胡秋杨说:“晚上视野不清,要时刻提防无人机撞上电线、大树,还要注意无人机距离,一旦被高山阻挡,就收不到信号了。”

202109081925511F61JL

胡秋杨在实践中锻炼,抓紧休息的时间学习,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已经能熟练操作无人机。后来追象队伍换了两批队员,胡秋杨帮忙教新队员使用无人机,分享监测象群的经验。队长张斯捷对胡秋杨的评价很高:“真正地从零经验到教别人,年纪最轻,但90多天的追象过程中,从没叫过苦。”

追象爸爸喜得小“象宝宝”

6月21日,刚监测完大象的主飞手旷育禹打开手机,妻子发来的消息让他心中一紧。妻子在微信里告诉他:“羊水破了,要去医院检查。”

一边是监测大象踪迹,另一边又是即将临产的妻子。最后在领导和旷育禹的多次沟通下,旷育禹选择继续留守守护大象,妻子也十分支持他留下。可是,在第二天早晨,妻子告诉旷育禹医生要求住院观察,随时做好分娩准备。旷育禹在替补队员到达后,立刻赶回老家四川。等他到了家,儿子出生了。

得知旷育禹的儿子出生后,大家都纷纷给这个小宝宝起名“象宝宝”。

大象的专职摄影师

除了执飞拍摄到野生亚洲象的影像资料,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队宣传小组,记录下了象群迁徙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精神高度紧张、生物钟不断改变、蚊虫叮咬,以及恶劣天气和复杂环境,都给跟踪象群带来不少挑战。但是,在追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仅仅是追象护象,还要给周边村庄的村民普及野生亚洲象的危险性。陈胜瑶将拍摄的上千张照片精心挑选制成画册、宣传单、宣传手册等,亚洲象以鲜活的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

2021090819265836JX5C

据了解,截至9月3日,宣传组成员已经跟随任务分队在一线拍摄记录100天,机动15000余公里,转场4州市、9县区、26个乡镇。累计向125家国际和国内主流媒体提供独家图片12344张,视频432条约4200GB,累计时长123分钟。

在朋友圈内,记者看到每一天陈胜瑶都会记录自己的追象日记。

追象不停转,他们也不停转

参与此次负责监测队驾驶车辆的驾驶员一共有7名,中间有人替换轮休,但数量没变。而张世凯一直在。

张世凯向记者分享了几个亚洲象迁徙过程中的故事。有次追象团准备转场,趁着队友收无人机的时间,张世凯走下公路看了看,一走过去,发现象群正朝这边走过来,不到20米的距离,他赶紧跑回去通知情况。张世凯心有余悸地说:“无人机收好人刚坐到车上,象群就上了公路。”接下来的画面是监测员和象群两两好奇地对望,车子就停在原地,象群好奇地朝车这边张望一会儿后就结队离开了。

20210908192622GM5U1H

对于“追象团”来说,大象不停转,他们也不停转。

追象故事还没有完结

象群进入普洱市后,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北移亚洲象监测分队的9名队员慢慢接替追象团队的监测工作。8月25日,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大理市森林消防支队全部撤离。要离开时,监测队员们有的难以入眠,有的执着于最后为象群拍一张全家福,都很舍不得,历时百日追象之旅就这样结束了。

9月1日,在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北移亚洲象监测分队的监测下,象群成功跨过阿墨江进入景星镇。

202109081926355MH0VX

最后一天监测分队任务结束,接到返昆消息后,监测队车辆驾驶员张世凯说:“一路上我的心根本没有回来,而是时时刻刻惦记着大象此时此刻在哪里。”

走的当天,宣传组组长陈胜瑶抱着相机爬上山去拍野生亚洲象。不一会就拍到了大象,“它们好像也在和我道别,在这里等着我给它们拍‘全家福’。我一上山就看到了它们。”就这样,拍下最后一张“全家福”后,陈胜瑶下山和队员离开。

人类对象群的干预逐渐减少,大象也距离自己的回家之路越来越近,同时也到了成员们和象群说再见的时候了,象群常态化监测的接力棒交给了普洱市森林消防支队。

他们是世界追象的那只“眼”

作为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分队,不仅要承担一线象群动态监测任务,还要负责指挥部应急作战指挥系统信息标绘。5个飞行小组24小时不间断监测象群活动,单次最长监测时长曾达40小时。同时还要标绘位置信息,并担负指挥部应急值守和备勤飞行任务,为省、市、县三级指挥部提供预警疏散、分析研判、行动部署等第一手决策信息,是指挥部领导的“眼睛”。

20210908192609HULWR9

此次北移野生亚洲象监测工作,是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转制以来历时最久、关注目光最多、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事件。监测队员用高度紧绷的神经、“黑白颠倒”的作息、大雨和高温下的坚守,追寻着象群的踪迹,全力守护“人象平安”。让许多网友打破了以往对于亚洲象特征、习性的错误认知,也真正看到了象群的“友爱”“团结”“互助”和“合作”。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让人们清楚了解象群特点,从而爱护自然界的生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记者手记】

人象和谐处总有护象人

8月26日,记者来到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次见到追象人。当天也是队员们护象后归队的第二天,他们的脸上略显一丝疲惫。在采访过程中,他们告诉记者,自己还在“倒时差”。“追象过程中,大象不睡我不睡,我们都是护象大宝贝。我们的作息时间完全和大象一样了,白天困,晚上3点以前睡不着。”主飞手李鹏说。

20210908192549AQJWVG

回来后,他们还继续关注大象的行踪,时不时问问还在一线的队员,大象目前的状况。在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长廊中,他们望着总队给他们制作的宣传牌,上面都是他们追象的故事。

记者通过采访搜索资料发现,很多网友在追象过程中并不知道“森林消防”。张斯捷告诉记者,“如果可以,我希望人民群众永远都不要见到我们森林消防的身影,因为如果你们看到了我们,那就代表一定有事发生。”

20210908192645XE63WR

此次追象宣传过程中,不少人了解到了森林消防,更让森林消防进入大家的视野。也让“象”往之路周边的村民了解到森林防火意识,以及野生动物保护等知识。

虽然,追象人已经圆满完成任务归队,但是人象和谐共处,一直是他们不会停止的任务。(春城晚报-开屏新闻 记者马艺宁 实习生彭丽

编辑:韩严(实习)    责任编辑:曹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