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县区园区 正文
东川区“四举措”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昆明信息港    09-17 17:37:36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东川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聚焦聚力重点任务,多举措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把一件件实事好事切实办到群众心坎上,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聚焦一个“目标”

东川区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凝聚高质量发展合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开启东川建设新征程,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对标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围绕经济建设、乡村振兴、美丽县城、生态文明建设、营商环境建设、争创省级文明城市等,结合东川实际制定落实的政策举措,强有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以机关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三服务”水平提升,用实实在在的成果,检验新发展理念贯彻情况,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

围绕一条“主线”

东川区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主线”,通过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扎实做好乡村振兴服务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实践,与群众切实需要相结合,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一是建立“五个一”帮扶机制,以家庭为单位,重点监测“两不愁、三保障”状况、收入支出情况等,建立防返贫监测台账,适时进行跟踪分析,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严格落实区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主体责任,建立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等制度机制,从省市区部门单位选派优秀干部403人到129个原建档立卡贫困村、4个易地搬迁新成立社区支持脱贫攻坚巩固和乡村振兴工作。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职业教育“雨露计划”1908人补助286.2万元,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277人,完成5164人技能培训,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投入6354万元实施27个项目,清理扶贫项目资金总规模68.53亿元,开发光伏扶贫公益岗位2000多个等,确保资金不减、政策不变,一体推进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保障政策和产业、金融等扶持政策精准落实,建设美丽宜人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紧盯一个“中心”

东川区围绕保障民生需求“中心”,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全力以赴解决群众难题、增进民生福祉。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加大民生资金保障力度,为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已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83亿元,重点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34亿元,确保公益性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等全面落实,拨付困难群众救助资金9909.9万元,进一步加大城乡困难群众的纾困解困力度。通过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5000个,托底帮扶“三无”就业困难劳动力“家门口”上岗,通过建设56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7535人。东川五小新建项目于9月份正式招生办学、东川人民医院内科大楼改扩建等一批民生项目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群众上学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继续加大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工作,针对房地产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高速公路征地、职业病鉴定、生态环保、移民搬迁遗留问题等,努力推动问题化解和疏导缓和。积极整合资金,对困难职工、残疾人、五保户等群体开展慰问活动,竭尽所能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创新两种“方式”

一方面,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改革,确保便民利民办实事。东川区着力完善办事流程、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办事效率,以服务群众为目标,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拓展便民利民新途径,做到“用心用情、高效便民”。线下推行“让信息多跑路,办事群众少跑路”的政务服务新模式,通过“上门”服务,为“老、弱、病、残”等出行不便群众办医保、养保等服务上万件,开通“马上办企业服务直通车”窗口,解决了企业在项目审批报批、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线上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全程网办”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全区1098项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比例提升至97.34%。推行公安窗口延时服务,为群众办理延时服务事项100余件。进一步投放窗口警力、优化窗口服务,减轻基层负担,交管窗口业务量降减51%,出入境港澳台二次签注网上签注率99%以上,公安服务逐步向主动、为民、效能、智慧提升。

另一方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管民爱民办实事。东川区着力创新基层治理体制,凝聚各方面力量,培育形成良好的基层治理生态,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通过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成立城乡社区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细化工作任务45项,全面提升我区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推行基层事务大事、小事、私事“三事分流”治理机制,实现城乡社区协商覆盖率达100%。着力在丰富约定内容、规范制定程序、健全执行机制、强化组织实施上下功夫,实现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覆盖率达100%。搭好信息平台,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把社区现有的组织、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业务相互联通,将志愿服务系统无缝对接,发挥互联网优势,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39个,专门承担社区管理工作,使社区服务工作做得更具体,更直接,更具标准化,切实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吕曼娟)

编辑:龙泉积    责任编辑:杨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