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赵学农
昆明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
整理:记者唐丽
滇池是我们的“母亲湖”,承载着昆明的欣欣向荣,孕育了春城的宜人气候,铺陈出一幅高原独有的山水画卷。
这么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昆明移动河长App,查看滇池湖体及入滇河道水质的实时情况,保持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措施落实的关注强度与督办力度。这是肩上的责任,早已成为一种内心的自觉。
我记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程连元到昆任职后的第一次调研,就在滇池。当天,他在盘龙江入湖口灌了一瓶贴有环保部门检测指标的滇池水。之后,年年如此,灌了就放在办公室里,通过水质对照看滇池的变化。这一微小的举动折射出昆明坚定抓好滇池保护治理的决心与意志,提醒我们,什么才是“国之大者”,又该坚守怎样的“初心使命”。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滇池保护治理始终是昆明的头等大事。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理念贯穿始终。“十三五”期间,昆明聚焦控源截污、开源节流,实施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目标”管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推进滇池湖滨生态建设、出台最严格地方污水处置规范标准、深化“四级河长五级治理”、构建河道生态补偿机制等;同时,招募百名“市民河长”,组织千支“爱湖志愿服务队”,发动万名“滇池卫士”,滇池保护治理行动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
通过不懈努力,滇池全湖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Ⅳ类,今年1—7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Ⅳ类。
随着滇池水质的提升、环湖6.29万亩生态带的建成,滇池生物多样性也在逐渐恢复。滇池湖滨及湖内植物从2010年的238种增加到303种,鸟类从2012年的96种增加到139种,金线鲃、滇池银白鱼等土著鱼类、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和白眉鸭、消失30多年的野生鸬鹚再现滇池。
如今的滇池,一片人水和谐、翔鸥逐浪、生气勃发的景象。河清湖净倒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昆明实践,滇池这颗重放光彩的“高原明珠”正把“中国春城”这块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同时也鞭策我们,要不断深化滇池保护共识,推动生态文明共建,实现治理成果共享,真正做到守好一方水、造福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