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6日拍摄到的草海水体情况,水中白点为海菜花,岸边种植的是中山杉和美洲黑杨。记者王俊星摄
大观河边的滇朴和海鸥。 记者刘凯达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滇池保护治理。2008年11月、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云南都对滇池保护治理做出重要指示,他指出:“滇池是镶嵌在昆明的一颗宝石,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再接再厉,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
多年来,昆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以滇池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城乡绿化美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各项工作,大力推动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滇池美”“昆明蓝”“春城绿”成为昆明最靓丽的名片。
从2004年到2020年,昆明市总体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不断向好。优级天数在2004年只有33天,2009年增加到105天,其后几年均保持在每年100天以上,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达到100%。今年截至8月30日,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76%,其中优级天数106天。
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Ⅴ类改善为全湖Ⅴ类,摘掉了“劣Ⅴ类”帽子;2018年时持续好转为Ⅳ类,成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2020年全湖水质保持Ⅳ类。2020年,35条入湖河道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已有17条,与2015年的5条相比增加了12条。
碧水清波 “滇池美”成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标志性成果
2020年1月20日,正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察看滇池保护治理情况,而这也是习总书记在昆明的第一个考察点。
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紧邻盘龙江入湖口,在涵养水源、调节水质、美化环境和恢复湖滨带生态功能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考察现场摆放了一个模拟滇池生态的生态缸,缸中,一朵漂浮在水面的海菜花刚刚开放,鱼、虾在水中欢快地游弋。这个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及昆明动物博物馆、昆明植物所共同设计的生态缸,展示了滇池最具代表性的三类特有水生生物,分别是海菜花、滇池金线鲃、螺蛳。此外,还有云南光唇鱼、背角无齿蚌、白虾、青虾等滇池土著生物。滇池遭受严重污染后,这些特有物种几乎都从滇池里消失了。随着滇池治理效果的显现,湖水水质逐渐好转,这些滇池特有的水生生物也相继回归,而这个生态缸巧妙地将滇池生态系统用“微观”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保护治理,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污染治理列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滇池保护治理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一把手”工程、头等大事来抓,强力推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九五”和“十五”期间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以“六大工程”为主线开展流域系统治理,遏制增量,减少存量污染。
“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的新阶段,按照“科学治滇、系统治滇、集约治滇、依法治滇”的思路,昆明市全面贯彻新时代治水方针,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其间,昆明市全面深化河(湖)长制,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积极推进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推动实现“六个转变”,突出“六治举措”,抓好滇池流域“上截、中疏、下泄”和网络化清水入滇微改造等重点项目推进,采取水质目标与污染负荷削减目标“双控制”,逐步完善滇池保护志愿服务常态机制,滇池保护治理全面提速,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圈逐步完善、主要入湖河道水生态逐步恢复。通过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Ⅴ类改善为全湖Ⅴ类,摘掉了“劣Ⅴ类”帽子;2018年时持续好转为Ⅳ类,成为1988年建立滇池水质数据监测30年以来的最好水质;2019年、2020年全湖水质保持Ⅳ类。2020年,35条入湖河道中,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已有17条,与2015年的5条相比增加了12条。
经过多年的治理,滇池正一步步往好的方向发展,不少已经消失多年的鸟类、鱼类回到了滇池,各条河道沿岸逐渐恢复清风拂面、莺啼柳荫的美姿,滇池这颗历史悠久的“高原明珠”正逐渐绽放出往日的光彩,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标志性成果。
蓝天永驻 “昆明蓝”是乡愁
提到昆明,人们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往往是“春城”,以及一年四季花香满城、绿树成荫的画面。社交媒体上,昆明也频上热搜,而无论是鲜花绿树还是青山绿水,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色——昆明蓝。
保护“昆明蓝”,留住昆明人的乡愁,早已成为昆明全市上下共同的目标。为将各项治污措施落到实处,昆明加快依法治污进程,为科学治污保驾护航。先后修订和制定了《昆明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多部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出“环保警察”“环保法庭”,运用行政和司法手段对环境违法案件进行查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情况也不断出现。过去的燃煤烧柴、工业排放对空气的影响得到遏制,但城市发展带来的工地扬尘、道路扬尘污染问题,以及臭氧污染、外源污染等问题又成为影响昆明空气质量重要因素。针对扬尘问题,市生态环境局和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形成联动,督促工地严格遵守裸露土地100%覆盖等“六个百分百”规定,并于今年年初建立新的工作机制,把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系统并公开曝光。
2021年3月1日,《昆明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印发,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污染防治等写进条例,并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部门大气污染问题。针对臭氧污染防控,市生态环境局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环境研究所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臭氧来源解析研究,预计今年内完成课题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举措,有效开展全市大气污染防控,为“昆明蓝”保驾护航。
自昆明市有空气质量相关监测数据以来,从2004年到2020年,昆明市总体空气质量优良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不断向好。优级天数在2004年只有33天,2009年增加到105天,其后几年均保持在每年100天以上,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首次达到100%。今年截至8月30日,昆明市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8.76%,其中优级天数106天。
绿树环绕 描绘“春城绿”画卷
从昆明市区出发,山间公路两旁郁郁葱葱,半个多小时就来到海口林场。经过一代又一代护林人数十年的精心养护,海口林场已从滇池边的一片荒山变成了绿意盎然的青山。
时间倒流到20世纪50年代。海口片区森林遭到大面积砍伐,生态破坏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1956年,为修复当地破坏严重的生态环境,经云南省林业部门批准,海口林场在两个苗圃及一支造林队的基础上成立了,开启了“复绿”的漫漫征程。60年代,我国从阿尔巴尼亚引种了1万株油橄榄,分8个省区进行试种,海口林场被列为重点试种区,安排了2000株油橄榄树苗的种植任务。1964年3月3日,周恩来总理来到海口林场,在阿尔巴尼亚专家的指导下亲手种下了一株油橄榄树苗。如今,当年的油橄榄树苗早已枝繁叶茂,成为海口林场的一大名片。
与海口林场隔滇池相望的白龙潭山上,一株株华山松、滇油杉为昆明增添了一抹绿色。而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当时正在建设中的昆明南站时,白龙潭山还是一座灰扑扑的“石头山”。这片108亩面山的“涅槃记”,正是昆明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嘱托,以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恢复昆明山水之美,治理采石、采矿、采土、采砂、砖瓦窑等破坏城市面山景观行为绝不能手软。2007年,昆明启动了滇池流域“五采区”生态修复工作。昆明探索出一套实现多赢的“绿色疗法”,出台了多个治理意见,要求涉及“五采区”整治的各相关政府主导规划,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并对辖区内“五采区”进行确权,以保障企业利益。
在逐步修复治理中,滇池流域面山范围内的344个采点经过全面盘点后,按照植被修复项目连片规划管理的原则整合为33个采区,实施植被修复及郊野森林公园建设,并由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督办推进。201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2007年关停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一轮以关停整治和生态恢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治理行动,全面关停禁采区内所有采石采砂采矿点,并对采空区及水土流失、破碎山体等区域进行全面治理恢复。2018年,昆明进一步明确“五采区”生态修复分为生态涵养型、景观休憩型、开发利用型、保留开采型四种,为“五采区”该如何进行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的资金从哪里来、后续巩固维系难等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如今,荒山、矿山正逐步变为青山。从海口林场到滇池流域,一座座青山、一片片绿林,正描绘着一幅动人的“春城绿”画卷。(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董宇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