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昆明 正文
共建平安 其乐融融
昆明信息港    09-26 08:25:26

3

市民在海东湿地避暑游玩。 记者王俊星摄

4

熊熊篝火照亮了各民族同胞的笑脸,大家手拉手跳起热情洋溢的舞蹈。 记者杨艳辉摄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十佳城市”“应急能力A级城市”“中国美好生活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赋予了春城昆明更多的发展内涵,这背后,是全市社会、经济、文化等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是小到院坝楼栋大到政府机关一齐发力共同治理,是各族群众人人参与建设,探索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昆明路径”。

昆明市共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500余个,志愿服务工作站25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3000余个;建成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小区等一批“平安细胞”,全市“零发案”小区占比由70%提升至90%以上。

全市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其中3个自治县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石林县被命名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全市共举办民法典宣讲18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7.2万余人,推广运用“五用”工作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族宗教法治宣传140余场。

平安喜乐 昆明公共安全感指数跃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随处可见特警巡逻,夜晚的街头警务亭亮着灯光,感觉很安全。”这是绝大多数春城市民的真实感受。自2020年5月被列为第Ⅰ期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以来,昆明市创新探索具有昆明特点、边疆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昆明路径”,各项工作开展以来,昆明市公共安全感指数跃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昆明市积极搭建“网络议事厅”“居民议事会”等民主协商平台、村民代表会议平台、基层协商共治平台等工作平台,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截至目前,昆明市共建成社会工作服务站500余个,志愿服务工作站2500余个,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3000余个;建成平安校园、平安市场、平安小区等一批“平安细胞”,全市“零发案”小区占比由70%提升至90%以上。

在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打击方面,昆明公安深化新一轮巡逻防控体系建设,构建市级反恐应急处突网、县级重点区域控制网、派出所基础防控网“三网叠加”巡逻防控网,在重点地区开展“破案大会战暨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平安护航大会战”专项战役和“强推进、功九成、大收官”攻坚行动,开展“打、防、管、控、建”工作,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建设,全市各类交通场站、大型活动场所、交通节点等重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覆盖率已达100%。目前,全市接触类刑事警情已同比下降14.7%,2020年全市110“两抢”警情225天零接报,2021年已累计185天零接报,全市政治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昆明市着力加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规范人民调解“以奖代补”,夯实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上半年,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受理案件19772件,调解成功19713件,调解成功率99.7%。

在重要时间节点,全市各级各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法律服务活动,各部门协同联动,引导群众用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今年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民法典宣讲18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7.2万余人,推广运用“五用”工作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民族宗教法治宣传140余场。

人人参与 社区管理共建共治共享

昆明加快构建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探索推广“三社联动”“五级治理”等模式,创新推行“民生小实事”“新居民之家”等一系列为民举措,引进智能技术,整合各类资源,为群众提供政务、就业、教育、医护等方面的线上服务,利用智慧化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官渡区通过购买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探索形成了由社区、社工、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在这个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模式下,每个街道、社区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购买相应社会组织服务,实现了政府职能的转移,不仅为社区减负增效,还为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盘龙区以“数字盘龙”平台为支撑,融合公安、城管、政务等公共资源,建强“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总支)—居民小组(庭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联动机制,搭建起“社会治理有机构、事务下沉有人管、群众参与有平台、社会服务有网络、居民生活有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激活了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实现人人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新路径,盘龙区也因此获“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荣誉。

盘龙区还创新推行党建引领“民生小实事”项目,推动居民主动参与解决公共问题,用“小”实事撬动基层“大”动员,2020年共投入基层社会治理各方面资金1300余万元,撬动社会投资30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通过对已完成项目进行评议,群众满意度达到93.62%。该项目还入选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全国市域社会治理创新优秀案例”。

呈贡区探索针对流动人口和出租屋进行“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服务管理,打造成立“新居民之家”,全面掌握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底数,实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让新居民少跑腿、信息多跑路”,为流动人员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找得到、办得了的综合性服务管理场所。

西山区复兴社区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五心”工作站,开发“五心”微信小程序,让“党群共建、民族团结、居客联动、政企共管、户帮户助”五心相连,小到垃圾清理,大到房屋安全,借助信息化手段,社区治理正朝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推进。

融荣与共 “一家人”同过好日子

在西山区盛高大城社区幸福食堂旁,新建成的融荣与共实践中心正待揭牌。去年建成的民族文化长廊,已是居民日常休憩交游的“打卡点”,加上此前建成的民族团结小广场,它们与实践中心共同构成了盛高大城这个民族互嵌式社区里温暖的民族风情。

“等到揭牌之后,我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朋友圈’就更广了。不仅能代表昆明与普洱、德宏、怒江、临沧进行跨区域连通互动,让联盟州市的优秀产品走进居民生活,也为大家提供优质高效的社区服务。”盛高大城社区党支部书记苏群说。

融荣与共实践中心的陆续建立,标识着昆明市与4个兄弟州市签订的《民族团结进步联盟框架协议》迈出了扎实一步,也意味着昆明开始探索基层社区民族团结进步跨区域交流合作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模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由创建向示范模式转变。

时间回到6年前。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要求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昆明走上了创建之路。2019年12月9日,国家民委正式命名昆明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创建的成功,并不是“句号”,昆明市继续全面深入,持续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 

“只有植根于法律土壤上的民族团结之花才会开得更加鲜艳。”2019年,《寻甸县民族团结进步条例》颁布实施,成为我省首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条例。

2020年,昆明市制定出台《关于巩固和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从实施“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推进创建“十进”活动、加强与省内州市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举措。

截至今年6月1日,全市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个,其中3个自治县先后创建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石林县被命名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与合作基地”。

在持续创建之下,民族文化与民族团结,已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部分。

“乘客您好!欢迎乘坐文化专列‘阿诗玛号’……”运行已3年的昆明地铁“阿诗玛号”文化专列,以阿诗玛的故乡、节日、服饰、村寨、歌舞等为主题的精美宣传画面和视频,让游客和市民多了一扇体会昆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窗口。

“棚上发电、棚下种植”,寻甸县额秧村的农业光伏扶贫示范项目,光伏发电年收益160余万元,蔬菜、食用菌大棚预计每年可创收40余万元,已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民族工作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在社区,“百家宴”“社会文化大舞台”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联结了邻里,也联结了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昆明民族时装周”“浓情石榴籽奋进新时代”“融荣与共同心同行”“守好民族团结生命线续写民族团结誓词碑”和“昆明民族大舞台”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搭建起全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平台。

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居住和生活着56个民族的昆明,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的生动实践。这必将推动着各族同心同德,融荣与共,一起过上好日子,勾勒出和睦和顺和谐的昆明底色。昆明日报 记者辛亚洁 姚丹苹 张章


编辑:合宇聪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