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召开议政性常委会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历史性的重大意义。要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努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汇集更多的智慧、凝聚更大的力量。”9月23日,昆明市政协主席熊瑞丽在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十六次常委会议上强调。
今年5月以来,市政协按照省政协的安排部署,组织动员全市政协系统、政协委员,扎实开展以助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双助推”行动,身体力行推动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为开好本次议政性常委会,在会议筹备过程中,市政协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级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市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围绕会议主题,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协商建言,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建议。会议共收到高质量建言材料34篇,其中大会进行交流发言10篇,书面交流建言17篇。
这次常委会议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主题,分三个讨论组,聚焦“推动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支撑”“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与规划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提高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三个方面,协商议政、建言资政。大家认为,尽管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农业基础还不够稳固,城乡发展还不平衡。要深刻领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会议听取了副市长王迅通报昆明市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情况,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并与政协常委面对面协商讨论、交流互动。会后,市政协相关部门将认真梳理吸纳会议意见建议,及时报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会上,来自不同界别的10位常委、委员和党派团体代表,围绕会议主题从乡村规划、农村社区治理、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农业”等建言献策。
熊瑞丽指出,当前,党的“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实现了由脱贫攻坚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共同努力。政协要做好思想引领工作,广泛凝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共识与力量。要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注重在协商活动中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反映社情民意,努力促进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熊瑞丽表示,市政协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同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有机结合,“专”出质量、“专”出特色、“专”出水平,不断增强建言资政的前瞻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这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就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和短板弱项,常委和委员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建务实之言、献有用之策,积极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落实见效,体现了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责任担当。
熊瑞丽强调,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将为昆明今后5年的发展擘画蓝图、明确方向。全市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代会精神,充分发挥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独特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为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汇聚强大合力。
熊瑞丽要求政协常委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围绕当前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重大任务,带头做好面向界别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和面向社会的传播共识工作,以高质量履职助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副主席刘绍安、朱燕、董林、胡炜彤、李冰晶,市政协一级巡视员夏静,市政协秘书长许绍忠出席会议。
建言献策
市政协常委赵春泉
推动产业向精深绿色方向发展,立足地域和品种差异,优化产业和品种结构,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科学制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合理布局,积极开展绿色食品优势区创建工作,打造一批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搭建产业融合载体,建设一批一二三产业融合,集产、加、销为一体,产业链完整的现代乡村产业园,使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市政协委员李婉琳
农村社区化对于乡村振兴是不可或缺的,这既是空间结构意义上的,也是社会结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公共服务层面上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需要在明确其定位、厘清其问题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措施,使乡村振兴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政协常委窦志萍
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应以大农业为基础,以农旅、文旅和体旅融合为支点,以要素融合为基础,实现农文体旅发展中的资源、设施、市场、品牌、业态、产品及成果融合与共享。通过融合发展实现事业支撑、产业联动、业态创新、主客共享、共同富裕目标。
市政协委员周昕
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作为乡村规划编制的重要前提;针对乡村的差异化特征,分类施策进行引导;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公共设施布局;加强社会调查和公众参与的深度,编制满足村民发展需求的乡村规划;制定乡村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案,试点先行、分批分阶段有序推进。
市政协常委陆琳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昆明农业数字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顺应时代趋势、把握发展机遇,加快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抢占数字农业制高点,推动昆明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昆明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加快“金融+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农业技术创新和转化、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市政协常委张汉举
农村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建议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统筹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需求;构建农村产业用地供地政策体系,明确供地条件和标准;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简化用地办理手续,优化农业产业投资环境。
市政协委员黄育红
建议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建设;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坚持改厕与污水处理同步推进;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机制。
市政协委员杨伟
建议市政府梳理扶贫时期的好机制好政策,转化为推动三县区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机制;统筹做好乡村国土空间利用规划,留足农业产业发展空间;持续保持资金投入,调整资金投向,注重产业项目的延续性,推进实现农业强;坚持功能定位,以特色化、生态化、精细化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育才引才力度,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保障;彰显文化特色和品牌,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良性互动,推进实现农村美。
市政协常委苏国有
昆明市于2021年8月入选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针对存在问题,建议如下:一是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二是优化供给,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四是文旅融合,以乡村文化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五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农村振兴增添动力和活力。六是探索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市政协委员莫佳鑫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建议如下:一是在顶层设计上做统筹,提高社区组织建设质量。二是在配齐配强班子上下功夫。三是在队伍保障上使真劲,打造领航乡村振兴主力军。四是在精准发力上出实招,推进村(社区)级集体经济发展。五是在疏通渠道上给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回村发展。(昆明日报 通讯员王俊 记者孔德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