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COP15期间,昆明市组织大会参会记者就“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产业”“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昆明探索”“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滇池环湖湿地建设保护情况”等主题开展实地采访报道,旨在讲述昆明生态文明建设故事,让新闻媒体记者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秘生物多样性之旅,遇见更好的昆明。
“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产业”线路
健康产业 健康成长
媒体采访团走进云南白药集团。 记者李海曦 摄
10月11日,“相聚春城 看见昆明”城市采访启动,在“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健康产业”线路中,省内外媒体走进企业,了解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云南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和经典民族药开发利用情况。
近五年来,昆明市在全国率先举起大健康发展旗帜,推进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建设,提出“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结合大旅游、大文创,发展大健康”的整体思路,重点围绕“个体身心健康、人与环境关系健康、人与人关系健康”三大内涵,主动辟新路、谋转型,大健康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增长超10%
昆明市大健康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市加快培育健康产业,先后发布《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等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构建产业全覆盖、健康全过程、生命全周期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出台《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高质量发展细胞产业十条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措施,支持昆明大健康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围绕“医、药、养、健、游、食”和“互联网+”等七大重点领域,昆明市一方面加大企业支持和帮扶力度,促进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博奥生物、国药中生、通盈药业等一批大健康领域重点企业落户昆明。
具体来看,发挥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等本土企业带动效应,推动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等品种二次开发和经典民族药开发利用,促进现代中药产业转型发展。
在各项措施支持下,全市加大对植物提取物的研发和应用,加快保健品、功能食品和化妆品产业化进程,推动高端仿制药、首仿药、新特药生产。2018年至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增加值连续三年增长超过10%,大健康产业成为昆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全力打响健康品牌
在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的同时,昆明市还从优化健康服务、打响健康品牌等方面发力,引进和培育基因检测、老年医学、整形美容等高端医疗服务资源,引入聚集国际一流的体检机构、医学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疗机构,谋划推进“国际医疗健康城”建设。
2020年正式启动昆明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长期护理保险和其他商业保险的介入,提高失能等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促进康养、健康医疗等产业的快速发展。2021年推出的“春城惠民保”参保人数逾90万人。 此外,全力打响健康品牌,加快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展陈设计和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打造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植物博物馆。精品体育赛事中,昆明高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已成功举办八届,升级为金牌赛事;上合昆明马拉松已获得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以及国际田联“铜标赛事”;昆明环滇池高原自行车邀请赛、昆明滇池国际龙舟争霸赛、昆明网球公开赛、中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都已成为昆明自有的IP品牌赛事。
接下来,全市将持续巩固提升大健康传统产业领域,加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发展新型疫苗、基因及细胞、再生医学、精准医疗服务,加快生命科学创新领域的培育发展。依托区位优势、资源配置、产业基础等条件,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制药企业提升改造,支持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产品快速发展。将在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服务、健康人群等众多板块领域深化延伸,尽快完成顶层设计方案,在对外交流、招商引资、会议会展等重大活动中进一步展示和传播昆明健康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昆明国际大健康名城的品牌影响力。 记者张怡报道
企业亮点
云南白药
野生变家种 确保中药资源可持续
走进云南白药集团,绿色的植被和清澈的湖水交相辉映,生态环保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三七”“重楼”等云南特色生物资源重点企业,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业务范围涵盖药品、健康品、中药资源、医药物流等领域,不仅成为全省第一个医药行业中国驰名商标,更引领了全市大健康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
目前,云南白药膏、云南白药气雾剂、云南白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牙膏等均已成为国内细分市场头名。
自动化生产线每分钟可产510支牙膏
AGV小车、托盘机器人、全自动回收清洗系统……10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云南白药牙膏智慧工厂时,各类现代化设备正在运转,一箱箱生产完成的牙膏不断在物流线上运行。2019年建成,2020年6月通过认证正式投入运营,工厂从原料进入开始,便被信息管理系统全程控制和管理,六大核心信息系统实现生产自动调度分配、过程量化管理、成本和质量动态跟踪。
混合制膏是工厂的一大特点。云南白药集团工作人员介绍,工厂创新采用一步混合制膏法,只需要下达一个指令,相应AGV小车就会运送原料,再启动均制机完成制膏环节,可完成6种不同类型的牙膏同时生产,配料制膏系统设计产能65000吨/年。同时,工厂配有全自动回收清洗系统,每一批次完成便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
目前,牙膏智慧工厂共有6条生产线,高速、中速、低速生产线各两条。高速生产线每分钟生产510支牙膏,中速生产线每分钟生产300支牙膏,低速生产线每分钟生产180支牙膏,工厂牙膏生产品类达200余类,覆盖普通、儿童、孕妇等人群。
野生驯化工作助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发展
在云南白药集团,上百种植物标本和中药材整齐陈列。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会长苏豹介绍,云南是全国药材之乡,面对野生药材被大规模采挖,野生药材资源及其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的局面,20年来云南白药持续开展国家濒危品种植物保护及野生驯化工作,维护中药材种植产业健康及可持续发展。
2001年云南白药首先开展滇重楼试种工作,2005年,企业首次对金铁锁提出并进行了野生变家种科研工作,经过近20年努力,滇重楼、金铁锁等特色中药材野生变家种成功,满足了企业和国内制药企业及市场需求。“20年前完全使用野生资源到如今全部使用家种资源,确保了野生资源的完整和可持续利用。”
为推动产业全链条发展,云南白药搭建了“云药追溯平台”,实现中药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全程可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链条,持续规范上游药材供应商环保意识。在包材使用方面,推行绿色包材采购,通过供应链平台深度开发,推动上游包材供应商向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转型。2016年投资483万元,绿化白龙潭公园173亩山地;2017年占地97.5亩的云南白药药用植物园落成,约900种植物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医药文化。
云南白药企业综合实力日益增强,成为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代表性企业之一。接下来,该公司将聚焦骨伤科、医美、口腔等主赛道,整合行业核心及周边技术,构建大健康产业平台,打造医药健康生态圈,力争成为领先的医药健康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昆明日报 记者张怡)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昆明探索”线路
不是江南 胜似江南
媒体采访团在洗马河采访水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情况。记者刘凯达 摄
10月11日,在翠湖边的云南解放纪念馆,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唐远贵在参观了陈家营岔沟、翠湖、洗马河带状公园、云南解放纪念馆之后感叹,昆明真是一座秀美、干净的城市,城市湿地给她留下很深的印象,特别是城市水生态建设让昆明更加宜居,生活在这座城市感觉很幸福、很悠闲。
事实上,昆明一直是一座柔软的水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三江并流、两带萦绕、河网密布”。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
探索城市型湿地新路径
在五华区泛亚新城绿地云都会旁,有一片城市湿地,水流顺着道路和小区蜿蜒而下,岸边绿意盎然、鸟语花香。经过一天繁忙的工作,回到家后在这里遛遛狗、散散步会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这里就是陈家营岔沟金川路以西片区城市湿地景观。
陈家营岔沟作为入滇河道新运粮河的重要支沟,是自卫村水库泄洪通道,承担片区雨水行泄功能。立足“海绵城市”新生态理念,聚焦滞蓄错峰、水质提升、清污分流、自然生态、宜居宜人的整治目标,五华区为打造城市湿地,修复河道生态,提升滇池流域保护治理能力,积极探索路径。通过实施公共绿地“升级”工程,创新探索建设陈家营岔沟金川路以西片区、普吉立交片区城市型湿地,解决了污染负荷高、景观效果差、内涝频繁等问题。
五华区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拾化介绍,因自卫村水库没有雨水补充河道,陈家营岔沟常年处于断流状态。为此,五华区于2019年10月启动实施了陈家营岔沟水环境综合整治及生态补水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还依托公共绿地,积极探索城市空间利用。由于金川路西侧带状绿地及东侧五华区园博园(隅山公园)的三角地块的城市公共绿地被河流分割,五华区以陈家营岔沟分洪、雨水景观展示互动为主要功能,保留带状区域靠住宅区内侧、园博园三角地块长势较好植物,建成陈家营岔沟金川路以西片区城市型湿地。
河道设计坚持生态修复理念,建设大小雨水花园18891平方米,形成“一园一带”的空间结构,恢复和强化水体生态系统功能。“一园”即与水共生的“海绵示范公园”,在隅山公园三角绿地段,打破原河道笔直的复合驳岸,打造雨水公园,形成6422平方米水体景观,对片区进行雨洪管理,减轻强降雨时下游河道排洪压力。“一带”即为与水并行的“雨水景观带”,在金川路西侧带状绿地内疏通一条雨洪分流水系,结合周边紧邻地块属性,设置连串的雨水花园,营造紫玉兰、蓝花楹、银杏、樱花等四季分明的植物景观,建设滨水慢行步道、景观栈桥、活动广场等休闲游憩带,分片区分地块构建健康水生态环境。
张拾化表示,自陈家营岔沟金川路以西片区城市型湿地实施以来,已经发挥较为明显的作用。除了拥有高“颜值”的景观功能外,也为削减入河污染负荷筑起“绿色屏障”。通过在旱季连续对陈家营岔沟城市型生态湿地前后两组水样进行水质监测,经过层层过滤、沉淀,水质类别从Ⅳ类提升至Ⅲ类,各项水质监测指标数值均明显下降,化学需氧量降低23.4%,氨氮降低53.5%,总磷降低61.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降低50.8%。
自然+人文 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在翠湖公园西南侧的洗马河公园,潺潺水流中的马匹雕塑栩栩如生,河道内种植了纸莎草、美人蕉、热带睡莲、菖蒲等水生植物,河岸边栽种特色植物牡丹樱、云南樱花等常绿植物,不仅环境优美,还与相邻的翠湖公园相得益彰。
翠湖公园讲解员张美玲介绍,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远征云南,明军以迅雷之势平定云南,沐英开始筑昆明砖城,将翠湖圈入了城内。并仿效西汉名将周亚夫细柳营屯兵,在翠湖西岸建柳营“种柳牧马”。“洗马河”是明代翠湖通往滇池的第一段河道(今翠湖西路)。天气晴和时,沐英会牵着爱马在河边散步,并给爱马洗澡,梳理毛发;士兵也会在河边洗马,在柳下放牧,“洗马河”之名也因此而来。
后因城市化进程,洗马河逐渐变成一条地下暗河。直到翠湖历史文化片区整治提升工作开展,洗马河公园建成开放,洗马河才重新出现在翠湖公园西南侧,供市民游客游览观瞻。公园以“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为主题,一面还原历史,一面展现自然山水园林特色。洗马河水系恢复工程,东起翠湖西路,西至钱局街口,新“洗马河”的河水经过钱局街一段暗管连到篆塘河,让翠湖和滇池再次融为一体。再现“柳营洗马”,在为昆明增添城市特色的同时,更多地让人们拾起了这段历史。
继新“洗马河”之后,翠湖历史文化片区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景观被恢复,先生坡、沈官坡及景虹街“两坡一街”等景观工程,也初现雏形。
翠湖公园南门的一组名叫“彩云之南”的立体花坛,吸引了很多市民的目光,已经成为昆明新的“打卡网红地”,立体花坛包含多组山石型绿雕、动物型绿雕、树型绿雕。翠湖公园讲解员刘瞾彬介绍,花坛内独木成林的大榕树高达7米,树下走过栩栩如生的亚洲象,周围植上龙血树、红边龙血树、天堂鸟、散尾葵、巢蕨、朱蕉等植物,成功营造出热带雨林的微缩景观。
顺着翠湖往前走,就到了云南解放纪念馆,这栋文物建筑很有特点,在文物建筑内,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藏品展示了云南解放的历史过程。像云南解放纪念馆这样的博物馆在翠湖周边分布有18个,被称为“翠湖博物馆群”。通过展示云南近现代的历史、教育、城市发展变迁、工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主题,生动地再现了昆明地区的历史人文,可谓“一尺翠湖水、半部云南史”。
翠湖博物馆群作为昆明的城市客厅,将翠湖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有机地结合呈现出来,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翠湖水生态修复,使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得到和谐共生,翠湖博物馆群的建设发展也更全面地展示了昆明历史人文,提升着昆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影响力。
记者点赞
昆明人一定很幸福
“我觉得这是个创新的领域,能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杂志社记者周琳表示,陈家营岔沟城市湿地的项目让她很惊喜,她说,这个工程是山上的水流入这里,经过城市再汇入滇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把人居环境和生态自然结合到一起,并且利用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的植物、动物来净化水质,这个过程是零碳排放的;最后汇入滇池,全程是自然循环的状态。昆明在这样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下,把人与自然完美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本地居民和自然资源的和谐共生,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做法。
持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记者杜娟。她认为利用自然的生态系统来净化水质是非常好的办法,也很契合现在国家要求的“海绵城市”的这种新的修复理念。“水质类别从Ⅳ类提升至Ⅲ类,我觉得这就是非常好的效果,特别值得有条件的其他城市借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唐远贵说:“城市湿地非常吸引人,有活水流淌就有了灵魂。也切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的生物多样性。”唐远贵表示,她是第一次来昆明,一直以来她都怀着对多彩云南的憧憬,非常向往。虽然今天的昆明下着小雨,但她觉得没带伞也没什么关系,因为非常干净,连雨丝都是干净的,就是一个美得精致的南方城市,她非常喜欢。而雨中的翠湖也让她觉得别有韵味,立体花坛仙气飘飘,非常精美、别致。“我相信有了这么宜居的环境,昆明人一定都生活得很悠闲、很幸福。” (昆明日报 记者郭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