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鸟能带来50万元经济效益? 这事发生在云南,生动体现了“两山”理论带来的收益。
2017年10月16日在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那邦湿地出现了一只鹳嘴翡翠,这只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在那邦湿地停留了197天,至少吸引了295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专程前来观测、拍摄它,据推算这些吃住在那邦镇的鸟友,至少带来了50万元的经济效益。盈江县的石梯村有着“中国犀鸟谷”的美誉,当地政府为观鸟爱好者提供向导和吃住行服务,据统计,平均一个“观鸟点”可为村民带来2至4万元的收入。同样的事例在云南不胜枚举,在维西塔城的滇金丝猴保护区,当地村民由“猎人”变成“护猴员”,保护区建立起来,来参观的人多了起来,响古菁也沾了“猴光”,村民从此过上了好日子。世界物种基因库高黎贡山亦是如此。生态好了,珍稀物种多了,通过政府的保护和建设,这些山高路远、生活条件艰苦的偏远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山寨和观赏天堂。
长期以来,云南省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科研院校、社会团体以及公众都在积极参与到具体的保护工作中。比如为了切实保护好现有珍稀物种,相关主管部门聘请当地村民,将其从捕猎者转变成守护者,同时通过种植树木、建立专门观察点等方式,改善人和动物的栖息环境,在省内各保护区形成了可复制的保护模式。此外,为“红嘴鸥”环志,贴上“身份证”;坚决拆除滇池周边涉红线房企,做好水体水质及鸟类栖息地保护,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只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这一个目的。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云南大地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画卷描绘得越来越美,美丽乡村建设擦亮乡村美丽底色的同时,培育着乡村产业新业态,持续催化、孕生美丽经济,为乡村致富、强村富民开拓了一条崭新共富路径。据有关数据证明,云南的鸟类物种数已经超过了1000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9%左右,如果与世界上的各个国家相较,云南一个省记录的鸟类物种数就可媲美全球鸟类最丰富的前20位国家,其拥有的鸟类物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的2/3以上,并且有6%以上的鸟类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
选择在昆明举办的国际盛会COP15,选择连续36年来昆过冬的海鸥,选择在昭通大山包安营扎寨的黑颈鹤……处处呈现出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也实现了乡村振兴"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
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先导,云南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和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不仅保住了绿水青山,成为珍稀物种栖息地,以绿色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双赢,激发了广大群众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营造全社会关注生态、爱护生态、关爱自然的浓厚氛围,更为云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思路和范例。(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王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