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气温骤降。然而,晋宁区夕阳乡小石板河村哈尼族群众的心里却是暖暖的,通过整村搬迁盘活资源,他们走向了乡村振兴之路……
办学,让子孙后代不再“睁眼瞎”
小石板河村位于晋宁、易门、峨山两市三县(区)交界处,是一个山清水秀,堪称“世外桃源”的地方,也是晋宁区唯一的哈尼族群众聚居村,因为有一条小石板河由东向西从寨中穿流而过得名。
曾经,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哈尼族与外界交往最大的问题是村里人“不识汉字、不懂汉语”。村里的老人还记得,1956年建立合作社时,村里竟然连一个记分员都找不出来……
“绝不能再让子孙后代继续当‘睁眼瞎’。”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1962年9月,小石板河小学开学,尽管办学条件异常简陋,却让大山里的哈尼族群众从此开启了新生活。
与其他地方的艰苦办学历程相比,小石板河小学面临的困难要多出许多:村民只会说哈尼语,连邻村的话都听不懂,更别说普通话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老师才能到村里任教呢?
经过调研,晋宁相关部门挑选出名叫法玉珠的回乡知识青年。法玉珠是彝族人,懂汉、彝、哈尼这3个民族的语言。就这样,他成为小石板河小学的第一位教师,为小石板河村的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后来,到小石板河小学任教的老师,都是一边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一边教学。课堂上,老师会别具一格地交替使用3种语言:朗读课文时用普通话;课堂讲解时用汉语方言;当孩子们理解不了知识点时,又用哈尼语或彝语耐心辅导。就这样,一批又一批聪颖、好学的哈尼族儿童茁壮成长起来。
搬迁,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
小石板河村外曾经有一条锈迹斑斑的铁索桥,一度是当地群众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一旦遇到山洪暴发,在河水漫过桥面时村民就出不了村。
2006年下半年,记录了当地人辛酸过往的这条铁索桥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在铁索桥旁,一座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河的两岸,当地群众从此告别飘摇在铁索桥上担惊受怕的日子。这座桥,也成了当地群众心中的“幸福桥”。
让小石板河村的哈尼族群众感受到幸福的,远不止这一座坚固的大桥。走过这座“幸福桥”,可以看到小石板河新村宁静、祥和的景象,一排排别墅一般的新居与四周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曾经,由于全村人的房屋都建在极易产生滑坡的山体上,“地质灾害”4个字始终是小石板河村民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从20世纪70年代起,为躲避灾害,全村前后共进行了3次整体搬迁,有人搬了四五次家。
为解决群众的安居问题,当地政府多次邀请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实地勘察、论证。2006年,小石板河村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在各级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下,多方筹措建设资金300多万元,重新规划建设了新村。经过半年多努力,40幢标准统一、配套齐全、户均83.15平方米的砖混小楼拔地而起,一个街道整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展现在人们眼前。在整村搬迁过程中,当地群众每家只出了5000元,就住上被他们称为“小洋楼”的新楼房。村民方林贵说:“要不是党和政府心里装着老百姓,我们山里人无论如何也住不上这么漂亮的安居房。”
近年来,小石板河村通过对村容村貌卫生环境的整治、哈尼文化特色村容形象的打造、特色产业项目的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及保护、村民素质的提升等,成功打造成为晋宁区民族特色旅游村。如今,一幅乡村振兴的秀美画卷正在小石板河新村徐徐展开,而村民的生活也正如每家每户墙上写着的大“福”字,越来越幸福,越来越甜。(昆明日报 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张春艳 李秀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