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吕先生凉山行”在其微信视频号发布了一则关于凉山儿童“悲惨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凉山州美姑县一小孩站立在破旧的房屋前,说自己无父无母,实在太贫穷,只能帮邻居干活并照顾抚养妹妹弟弟,视频获得广泛转发。然而经当地有关部门实地调查核实,小孩一家早已搬进两楼一底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房,且享受农村低保以及各种补贴,这些故事全为博主编造,以博取眼球,赚取流量。
在偏远的凉山州,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今年6月,凉山警方通报了一起“卖惨带货”的案件,某视频团队为了直播带货,以扶贫捐助、帮扶困难群众为名,通过摆拍贫困,虚构凉山贫困博眼球,为求效果逼真甚至不惜掐哭镜头前的儿童。
为博流量让凉山儿童抹黑脸扮穷,流量是到手了,但是抹黑了当地扶贫成果,玷污了民众的爱心,最终伤害的是凉山儿童。这些故事的主角都是凉山州的儿童,原本是天真无邪的年纪,却一再被拉下流量漩涡,沦为成年人赚钱摆拍的工具。当热闹散尽、流量散场,留给儿童的是欺诈所得的钱和被冲击的三观。一旦有人揭露摆拍事实,处于风暴中心的只有镜头前的儿童,当非议、恶意揣测压在一个儿童身上时,心智不成熟的儿童该如何面对?
互联网时代流量为王,人人都追逐流量,为了流量丧失底线。尤其是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为吸引流量,不少所谓网红主播不惜做出各类匪夷所思的事情,只为了能够吸引大众眼球,给自己带来流量。“卖惨摆拍”所消费的是公众的同情心,造假事情频发的结果就是伤害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再次面对网络求助,无论是大声疾呼还是声泪俱下,公众在献出爱心之前先产生的是怀疑,长此以往,公众的不信任度会上升,堵住的不仅是“卖惨赚钱”的“生意”,也是陷入困顿的人寻求帮助的通道。
博流量造假的出格行为何时休?无奈的是一些博流量的行为虽然触及道德底线但并未触及到法律底线,不可能指望采取法律手段整治所有博流量行为,还需道德法律两手抓,既要让造假者付出代价,又要依靠大众媒介引导公众追求真善美,摒弃“向流量看”的浮躁风气,“卖惨博流量”应重锤打击,才能还网络一个真正风清气朗的环境,才能让未成年人远离流量漩涡。(昆明信息港评论员 杨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