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28日)
自然资源部发布了
18个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向全球推介生态与发展共赢的“中国方案”
其中包括
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
今天的央视《新闻联播》
报道了这一内容
这些案例涉及自然、农业、城市等多种生态类型,采取各具特色的保护修复措施,对我国乃至全球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本地化应用具有示范和借鉴作用。
18个典型案例包括:
塞罕坝机械林场治沙止漠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华北河湖生态补水
上海青西郊野公园生态修复
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
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右玉县荒漠化防治
温州洞头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
厦门市筼筜湖生态修复
重庆市渝北区铜锣山矿区生态修复
广东湛江红树林造林项目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
浙江杭州西湖区双浦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古浪八步沙林场荒漠化防治
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锡林浩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
寻乌县废弃矿山综合治理
广阳岛生态修复实践创新
滇金丝猴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滇金丝猴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仅分布在西藏和云南交界处,澜沧江与金沙江之间约7000平方公里的高海拔原始森林中,栖息地所属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中国20%的高等植物和25%的脊椎动物,是全球公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对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的全域保护有助于维护区域原始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构建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作用。
那么
云南滇金丝猴全境保护
具体有哪些内容?
跟着小布
一起了解
措施
2019年起,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13家机构联合发起 “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尝试建立多方参与的联合保护机制,从巡护监测、廊道修复、社区参与、友好发展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开展行动,致力于实现滇金丝猴种群持续健康增长、栖息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滇金丝猴 和鑫明/摄
(一)生物多样性巡护监测标准化信息化
先后制订了《全境滇金丝猴调查监测方案》《全境滇金丝猴栖息地同域物种调查监测综合方案》,并定制开发了巡护监测在线数据管理平台和手机APP,以期实现巡护监测数据的无纸化、信息化和自动化收集存储与分析。
(二)建立社区保护地覆盖保护空缺
全境网络多方引入社会资金,与公益组织和当地社区合作,先后在德钦巴美、丽江老君山、德钦那仁、维西米腰等保护空缺地带,建立以社区为主体的保护地,支持当地村民组建巡护队,开展野外巡护监测,排除人为干扰,记录野生动物痕迹及影像。
巴美社区保护地的社区巡护监测
(三)科学有序开展栖息地修复和廊道建设
启动滇金丝猴全境栖息地和廊道规划,识别出了部分优先修复区域,引入社会公益资金,采用当地树种,通过科学规划和管护,恢复退化斑块上的森林植被,修复和连通南部片区破碎化较为严重的5个滇金丝猴种群栖息地。
滇金丝猴栖息地廊道修复
(四)探索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发展
以丽江老君山利苴村为试点开展滇金丝猴友好社区发展项目,打造滇金丝猴保护主题品牌“MISIFI弥司子”,开发生态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并协助对接外部市场。建成“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开展滇金丝猴主题的自然教育和生态导览活动,使社区从保护中受益,促进老百姓对滇金丝猴及栖息地保护真正的认可、支持和参与。
(五)推动公众广泛参与
全境网络树立 “滇金丝猴3000+” 的保护品牌,举办“优秀滇金丝猴一线保护工作者评选”、在线公开课、主题摄影展、微信表情包、滇金丝猴周边产品开发及义卖、网络直播等等形式多样的品牌传播、公众参与及筹款活动,使更多公众了解滇金丝猴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吸引潜在支持以建立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滇金丝猴3000+”保护品牌视觉体系
成效
(一)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显著提高,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
新增有效保护面积达200平方公里,累计修复11000多亩栖息地廊道,种植云杉、华山松、冷杉等本土树种113万株。监测表明,雉类已开始利用修复林地。
(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通过保护地和廊道修复,预计可吸收约43.2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得到近1亿网友在线认领。当地村民通过参与巡护、友好产业发展以及廊道修复等工作,从滇金丝猴保护中直接受益。仅2020年廊道修复一项就创造了6000多个用工量,给村民带来超过150万元的直接收入。
(三)社会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可持续机制初步建立
截至2020年12月,全境网络成员机构已发展到26个,“滇金丝猴3000+”保护品牌宣传活动影响近1000万人次,累计筹集资金1900万余元,有效提升了全社会对于滇金丝猴保护的认知度,初步搭建起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平台。(央视新闻、“自然资源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