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续扎染
鹤庆文彬银器
爱情瓦猫
在10月27日昆明举办的“创意云南2021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大理州近2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展,囊括陶艺、银器、扎染等手工文创产品,以及茶叶、火腿等农副产品,集中展示了大理州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亮点。
文化交汇
“金木土布”汇聚一堂
10月27日,文博会开展第一天,大理馆内各类极具民族特色的展品尤为醒目。“感觉每一个展位都是一项非遗传承技艺。”一名来自文山的嘉宾在逛大理馆时感慨道。馆内,来自鹤庆的银器、剑川的木雕、喜洲的陶瓷、周城的扎染等,为此次展出绘制了一幅非遗文化交汇的纷繁画卷。
在鹤庆县文彬银器工坊和云南小炉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展位,匠人的双手赋予了冰冷的金属以温度,一把把银壶在灯光下闪烁着亮眼的光芒;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展位,一雕一刻之间,在大自然的原生态木料与人类文明之间搭建起桥梁,美好的寓意与愿景被注入木雕中;大理瓦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大理市喜洲镇柴烧陶品展位,各色瓦猫精致可爱,普通的泥土被手艺人捏出千变万化的造型,再经过火的烧制变成坚硬又富有色泽的陶器;大理市蓝续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展位,一块块布被植物染料渲染成亮丽的色彩,日益成熟的技法使得苍洱风光在画布中徐徐展开。
此外,鹤庆县万松记手工纸经营部展位上摆放着十分特别的传统手工纸,据非遗手工造纸传承人尹氏旺松介绍,鹤庆白族手工造纸有一千多年历史,纸张色白如雪、薄如蝉翼……“金木土布”在这里汇聚一堂,仿佛一边同来客讲述着历史,一边用多彩的姿态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推陈出新
不断提升工艺 粗陶不再粗
工夫茶具、传统瓦猫、传统餐具、传统酒具、传统花器摆件……陶器品类丰富,让人眼花缭乱。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大理敬天窑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沿用600多年白族土陶传统烧制技艺烧制出来的。
土陶的制作工艺分为陶坯制作、晒干、上釉、装窑、烧制等环节,靠纯手工完成。敬天窑烧制瓦猫、鳌鱼、酒缸、烤茶罐等,其老窑厂经常有很多游客慕名前去参观。据了解,2000年前后敬天村有两百多户人家进行土窑烧陶,现在仅剩三四家。1991年出生的董建发告诉记者:“如今,我是家族第八代传承人,希望可以把更多热爱传统柴烧技艺的年轻人聚拢在一起,把技法传承下去。”
与敬天窑一样,大理市喜洲镇喜陶柴烧创始人杨劲旅擅长的也是大理柴烧陶创作设计和制作研究,至今保留着传统烧制手法。不同的是,他更擅长薄胎陶品制作,如果你拿起一把陶壶,其重量之轻会让你怀疑手里拿的不是陶。
“我们通过不断提升工艺,让薄的茶具更具工艺和实用价值。”杨劲旅说,通过在器形上进行创新,使用现代拉坯机,把陶具做精做细。此外,在创意、设计、生产上,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现代生活需求、现代消费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保留大理窑陶品生态健康特点的同时,又兼具实用和现代艺术的特点。
践行使命
他们是继承者也是发扬者
在大理,非遗传承人践行着传承非遗文化的使命,他们在小小的作坊里潜心钻研、打磨技术,他们既是继承者也是发扬者。他们有着要将非遗长长久久发展下去的美好愿景,通过成立传习所等,他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能人才,让民族文化和手工技艺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此次参展的鹤庆县文彬银器加工坊2019年被州、县选定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银器锻制技艺传习所,2020年云南艺术学院挂牌教学实训基地。文彬工坊自2009年成立至今,直接带徒120名,间接带徒800多名。
云南小炉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0年开办祥云县残疾人手工艺品培训班,培训残疾人20人,签约5人;2013年培训了50多人,签约14人。
剑川县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大理州、县残联合作举办残疾人木雕技能“定向性”培训班,已成功举办6次,培训162人次;2015年,为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培训独龙族学员160多名;2016年以来,先后在迪庆州维西县高泉村培训学员196名。
宾川县兴成雕建工艺厂创始人李兴成介绍,他先后向280余人传授技艺,带动2900余人参与各项工程建设。2018年至今,李兴成在大理宾川开设传统泥塑培训班,培训人数达到1785人,拿到合格证书人数达96%,就业人数达到79%。
大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新闻出版(版权)局局长王华植告诉记者:“今年文博会,大理州共有16家企业报名参加,除了大理石企业因运输成本较高没来之外,金木土布都有代表。虽然因疫情影响,线下转为线上,参展企业直接销售较少,但由于加大了线上的宣传,线上的订单明显增加,这说明宣传对线上消费的带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为组织者,我们也到昆明、红河、玉溪、怒江、西双版纳等州市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在比较中找到了差距、借鉴了经验、找准了方向。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扶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大理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文化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