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川区立足城市发展现状,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和载体,构建了城市基层党建全域提升新格局,有力提升了城市基层治理服务水平。
坚持党建引领 织密建强组织体系健全上下联动机制
成立了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把方向、建机制、定标准、促改革,抓好规划指导,定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一是高位统筹把舵定向。坚持把城市基层党建作为“一把手”工程,以项目化方式推动全域提升。今年来,实施街道党工委书记“领航项目”2个,压实“一把手”带头抓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的主体责任,以上率下,着力破解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示范带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二是完善基层组织体系。聚焦住宅小区这个治理单元,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坚持应建尽建的原则,科学组建居民小区党支部36个,覆盖95个居民小区,实现组织覆盖94%。强化小区党组织对小区规范化建设的引领,建立小区党组织领导下,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共商共建机制。制定《居民公约》331份,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小区治理,实现“自己事、自己议、自己管”,同时,把辖区内工、青、妇等群团力量整合起来,不断延伸党的工作手臂,以党建带群建促进基层治理提升服务质量。
开展多元共治 凝聚合力共建共享优化网格治理体系
统筹整合现有网格,推动实现“多网合一”,构建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网格化管理服务格局,推动党的工作下沉到底到户到人。全面落实网格责任,通过网格员兜底负责网格内的大小事务,有效解决了传统治理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探索建立了“一网多元治理”体系,以铜都街道和碧谷街道为主,划分28个网格,由区级领导挂钩,建立“1+1+1+N”网格包保责任体系,分片包干、分解任务、责任到人。依托乡镇(街道)“党建联盟”、社区“大党委”,持续推动机关、国企、学校、医院、“两新”组织等领域党组织和党员的力量下沉社区、小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发挥特长提供优质服务,形成条块融合、共建共治合力。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以来,全区共有61家部门(单位)党组织、2333名在职党员到社区完成报到,签订共驻共建协议,累计开展服务4062人次,累计服务时长653.48小时。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机制,印发《东川区“党建引领、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网格化综合监督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今年来,2个街道共吹哨26次,其中,社区吹哨17次,街道吹哨9次,帮助解决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安全隐患排查等各类民生问题73个。
强化基础保障 赋权强基增添动力深化赋权扩能
一是开展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按照“5办7中心”优化街道党政机构设置,明确了街道职能,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通知》《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等,有效推动“五项权力”下放街道社区,推动社区承担的工作事项从原来的111项减少到35 项,盖章性事项由99条减少到18条。推动街道社区赋权扩能减负全面落地。二是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通过社区“两委”换届,全区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100%,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社区干部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全面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从素质提升、实践锻炼、考核管理、待遇保障等方面加强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青才计划”公开招聘社区“两委”办主任39人。三是强化经费投入保障。全面落实社区党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积极探索多渠道筹措、多元化投入的保障机制,社区自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实施“优岗提效”行动,按照“一人兼多职、一人取多酬、宜整合则整合、宜兼职则兼职”原则,将18类“几大员”进行有效整合,提高社区干部工资待遇,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积极性。
完善服务功能 整合资源做优服务织密党群阵地服务
发挥党建带群建工作机制优势,规范完成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按照15分钟服务圈标准,全面整合职工之家、青年之家、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等服务载体,打造“党建带群建”服务综合体,实现党群阵地共建共享。目前,我区共建成区级党群服务中心1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7个(其中有2个社区与其他社区联建)。依托党群服务阵地,拓展“主题党日”5+X活动外延,有力推动社会心理咨询、“四点半”课堂、居家养老服务等特色服务下沉。在党员队伍的带动下,充分发挥党群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构建起以党带群、党群共建、聚力共治的工作格局,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昆明信息港 通讯员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