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云南瑞丽:一线疾控人的故事
瑞丽市融媒体中心    12-01 15:22:35

初次见到瑞丽市疾控中心主任刘邦,是在景成地海的会议室门外,在此之前,记者两次联系他,他都回复道:“太忙了,实在抽不出时间。”11月24日早上10点,在会议中场休息的间隙,刘邦面对镜头,拉了拉有点皱巴巴的短袖,当记者问穿短袖不觉得冷吗,他有些无奈地说道:“从家走的时候还是大夏天,现在换季的衣服还来不及让家人送来。”

自疫情发生以来,刘邦作为瑞丽疾控中心的带头人,要统筹协调整个单位的工作,作为与新冠肺炎“抗争”的一线部门,他干脆直接工作、吃住都在单位,这“一住”就是大半年。

面对疫情,疾控中心100多名职工分为信息组、技术指导组、流调组、采样组、检验组、消杀组、后勤组等全力投入疫情防控工作,其间,每一组的工作刘邦都会参与其中。

“7·04”疫情初期,刘邦连续3天彻夜未眠,直到现在,每天也只睡3个小时左右。“心里很焦虑,就算躺在床上也睡不着,每天都在想这些病例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该怎么做才能在防控好疫情的情况下,让老百姓可以正常生活。”刘邦说道。

从三月份开始,瑞丽市做过的全员核酸不下五十次,而每一次的全员核酸,就意味着刘邦和全体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要通宵工作,做方案、准备采样物资、核算使用量、连夜分发物资、收样本、转运样本……一次次看似简单的核酸背后,刘邦和同事往往要耗费全部的精力。在刘邦办公室的桌子上,记者看见了一瓶速效救心丸和克感敏,他开玩笑般的解释道:“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年纪的原因,最近总是觉得胸口闷闷的,睡眠时间不够,经常偏头痛,也没时间去看医生,就按照症状自己找药来吃。”

据刘邦的同事说,这已经不是刘邦第一次自己给自己“治病”了。9月17日的凌晨,刘邦接到任务赶往阳性病例去过的现场,当时下着大雨,下车时他没有注意路面的积水,一下子就摔倒并崴伤了脚,他说:“当时感觉很痛很痛,但还要和网格员交接工作,只能忍忍再说。”就这样,刘邦强忍剧痛,一直到凌晨5点,他才回到办公室仔细检查脚伤,在确定没有伤到骨头后,他又找了草药,自己给自己包扎。事后,刘邦也没有休息,仍然四处奔波在抗疫一线,一天的工作结束,他的脚因为站立时间过长变得异常肿胀,疼痛难忍。怕影响第二天的工作,刘邦只好找来冰块敷脚并吃下止痛药。刘邦的妻子知道后,不止一次打电话让他休息养伤,刘邦却说:“这种特殊时期,作为一名党员和疾控中心的带头人,我不能因为自己个人的事情影响到全体的工作。”

从7月4日至今,刘邦已经120多天没有回过家了,刘邦说:“平时接触的人太多了,风险高,也不敢回家接触家人,需要什么东西也只是让家人放在门外,我再去拿。”在刘邦的办公室里摆放着一条很窄的长凳,刘邦告诉记者,这就是他这120多天以来用于睡觉的“床”,躺在上面不能翻身,稍不留神就会掉到地上。

9月21日,是刘邦小儿子的3岁生日,恰逢中秋佳节,他在朋友圈写道:“本欲月饼邀明月,奈何以药祭玉盘。遥想家中此时景,小儿问父何时还!抗疫两春快两冬,聚少离多缺父伴。我辈灭毒见曙光,疫后还家陪儿郎。”因为疫情,他已经连续两年错过了孩子的生日,儿子天天追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家。

刘邦的妻子在医保局工作,平时忙于网格和守边,也顾不上家里的大小事务,刚满3岁的儿子平时就由10岁的女儿照顾。

7月中旬的一天,早上9点左右,刘邦接到了女儿打来的电话,电话里,女儿哭着说:“爸爸,家里都是烟,我和弟弟待不下去了。”刘邦着急地询问怎么回事,原来刘邦的女儿早上起床后,准备烧水煮方便面和弟弟一起吃,结果弟弟哭闹,她忙着哄弟弟,忘记锅里还在烧着水,直到锅被烧破,房间里烟雾缭绕,她才反应过来,赶紧关了火。看见全是烟雾的房间,年仅10岁的姐姐被吓坏了,急忙打电话给刘邦。挂掉电话,刘邦赶回家中,看到并没有引起火灾,他只是稍加安慰了两姐弟,就匆匆赶回单位了。就在发生这件事情后的几天,刘邦的妻子去守边了,临走前,她打电话给刘邦,让他工作结束后带饭回家给两个孩子吃,那天,刘邦开会到晚上九点半才结束,他提着早已变冷的盒饭,打开家门,眼前的一幕让他泪脸满面:“我看见两个孩子坐在饭桌旁,一人拿着一个方便面面饼,在那里硬啃……”

此时镜头前的刘邦已泣不成声,他转过身去,努力调整着自己的情绪。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来,说道:“女儿说她经过上次的事情后不敢再开火烧水了,但和弟弟实在饿得不行了,只好拿着白开水就面饼吃,我亏欠孩子太多了,现在一提到他们,情绪就控制不住。”

“白衣执甲为苍生”,一年多来,瑞丽在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投入疫情防控,许多医护人员、干部职工、志愿者、守边人、网格员陪伴不了年幼的孩子,照顾不了年迈的父母,化身为一个个守城“卫士”,共同守卫我们的城市。刘邦正是瑞丽无数“卫士”的缩影,他们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用实际行动牢牢筑起了瑞丽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践行了全心全意维护人民生命安康的初心。

致敬“白衣卫士”,致敬每一位城市的“守卫者”!


编辑:杨骞(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