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城市网盟联播 正文
杨国强:工作好与坏 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怒江大峡谷网    12-07 11:32:11

“放养的土鸡,在搞好鸡群饲养管理的同时,要经常查看鸡群健康状况,做好疫病防控。”

“你家里养的这几头猪,饲料尽量保持稳定,尤其注意猪在食欲、粪便等方面是否正常,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谢谢你们又到家里来教我帮助我,不然今年我们家里还要损失好多钱。”

……

眼前,正向养殖户开展畜禽饲养技术宣传的这名工作人员,他是来自怒江州畜牧技术推广站的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杨国强,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他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基层的路上。而这,也仅仅是他工作中的一部分。

1985年8月,从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杨国强,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在怒江州畜牧兽医站工作不久后就被派驻到福贡县开展草山普查工作。当时,因为条件有限,大家随身携带行李,累了、困了就找个稍微平坦的土地露宿扎营,第二天又继续开展普查工作。三年的时间里,杨国强养成了能吃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

“因为怒江的地势不平坦,大伙有时在野外过夜时,原本前一晚还好好睡在自己帐篷里,第二天却都睡到了几米开外的空地上。”回想起那几年的经历,杨国强仍然记忆犹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杨国强经常深入基层,与一线工作人员过沟上山、进村入场,到农家小院和牛棚羊圈猪舍,现场了解畜牧工作有关情况,询问群众真实体验,并积极向老同事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实践本领。当看到改良技术人员穿着破旧而粘满粪便的衣衫,蓬头垢面地走进一家家养殖场,换来的是群众一张张热情的笑脸时,杨国强从心底由衷地感到高兴。

“我们的职责就是服务好基层群众,把农业科技知识、畜禽改良技术带到基层。只有乡亲们生活得到实惠,把日子过好,我们的工作才有意义。”杨国强认为,一件事情该不该干、干了效果怎样,基层群众体会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群众“咧嘴笑”还是“撇嘴怨”就是检验工作质量的最好标准。

1999年,为了进一步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喂养模式,怒江州开展了青贮饲料试点推广工作。当时,由于群众都习惯了“土办法”的传统养殖,对于农业新技术的使用大多都持有一种怀疑和观望的态度,也导致了农科人员在推广工作初期多次败兴而归。

“老百姓早上明明答应了,可当工作人员走后,又回到了原来的饲养模式。”说起当时推广工作遇到的窘境,杨国强十分感慨。面对困难,杨国强与同事没有放弃,他们加大了对青贮饲料优势的宣传力度,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带着大家一起干。养殖业发展的越来越好,也让老百姓不再关上“大门”,而是主动找改良技术人员谈思路、说想法。

2008年,杨国强担任了州畜禽品种改良站站长一职。深感重任在肩的他,时刻以“兴牧富民”畜禽资源调查的要求,将福贡阿克鸡、兰坪长毛羊向国家藏区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申报。”2021年初,单位同事和胜接过了杨国强手中的“接力棒”,继续扛起了畜禽品种改良的重任。在和胜看来,从青贮饲料推广到规模化养殖创建,再到畜禽品种资源保护,杨国强把事业当作学问去研究,做到了干一行爱一行,为怒江特色畜禽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杨国强,依然奋战在畜牧科技工作第一线。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杨国强用坚守诠释了一名畜牧工作者的初心,用实际行动做服务“三农”发展的“勤务员”。

“如果我们的改良技术能真正使老百姓获得收入,看到改良技术人员立刻露出热情的笑脸,那说明我们的工作成功了。”杨国强说。

编辑:杨骞(实习)    责任编辑:谭石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