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喽——”,52岁的土丽芳放下锄头,招呼在苹果园一起劳作的老姐妹们吃饭。
揭开自带的饭盒,酸菜炒土豆、小炒肉,满满当当一大盒。“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干活。”土丽芳满足地扒了一大口饭。种了大半辈子地,土丽芳没想到,自己50多岁了,还能在自家门口挣钱养家。
土丽芳家住西山区团结街道龙潭社区乐居村。5年前,这里还是矿山,5年后,西山区结合森林城市建设和“五采区”治理修复,应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按照生物多样性原则,采取乔、灌、藤、草相结合的方式,建起了苹果园。
“这荒山,苞谷都长不好,能长苹果?”当初,村干部带着企业的人来动员大家,土丽芳和大多数村民都摇头。但如今,土丽芳已经算得上“半个土专家”了。按下按钮,通过现代化水肥滴灌系统,控制台便可远程调节水肥灌溉比例,将水和养料自动配比,浇灌在苹果树上,土丽芳认真查看灌溉情况,精心照料每一棵苹果树。
2017年,在西山区农业农村局、团结街道办事处积极引导下,云南林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了这片荒山的“开拓者”,开始进行矿山修复与高原特色农业齐发展的探索。
“刚来这里时,因为开采磷矿,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体支离破碎,深浅不一的矿坑随处可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经过1年的改造和4年的果树种植,这里的苹果种植面积已达250亩,平均亩产1.8吨,亩产值近4万元。”看着长势喜人的苹果树,云南林吉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文春信心满满地说,现在进入园内的路面还未完全硬化,等这些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后,相信这里的发展会更有潜力。除了管护好苹果园,他们还打算依托乐居村的自然风光,打造以果带旅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山地、林地、耕地等农业经济与观光、避暑、养生等现代旅游业的融合。
如今,荒山变果园,农民变工人,土地流转有租金,劳务有收入,这还只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西山区农业农村局、团结街道办事处和企业达成共识,未来要让村民成为股东,把苹果产业发展成自己的事业。(昆明日报 记者李杭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