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240字的《和平宣言》萦绕耳畔,庄重而刻骨。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今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对一段历史的复原以及回忆,乃至将其定格、固化为一个“公祭日”,反映的则是整个民族的成熟与强大,提醒吾辈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
84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成为整个南京城,乃至整个中国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伤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因为有些人不承认这段历史。我们回忆这段历史,不是报仇,是要让少数人承认这段历史、反省这段历史,走和平道路。”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正义勇敢的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她在如流星一般绚烂的一生中写下了历史纪实著作《南京大屠杀》,引起了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这段惊天暴行的关注,也唤醒了华人世界对这段沉痛历史的记忆。铭记,不只是民族的悲怆,还有落后必亡的训诫;纪念,不只为宣扬和平的信念,更为许下复兴的心愿;哀伤藏于心,吾辈当自强,实干兴我邦!
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如今当年的贫弱已一去不返,一个充满生机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道:“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铿锵有力,热血澎湃,激励着亿万中国人。
中国的“国家公祭”,小而言之是中国人对自己同胞的记忆、缅怀,是对国人应有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大而言之,是中国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贵遗产,是中国人就此确立尊严的与国际社会相处的方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出的22万观众留言分析报告中,浓缩了各界人士对人类和平的无比热爱之情。勿忘历史,珍爱和平!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的灯熄了一盏又一盏,但是,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与日俱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苏州新闻网 记者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