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正文
金融赋能现代渔业 助力渔港共同富裕
中国宁波网    12-16 09:48:08

nc16c121_b

正在编织修补渔网的渔嫂(陈芋荣/摄)

nc16c120_b

停泊在象山石浦港内的渔船(竺武丹/摄)

随着悠扬的汽笛声响起,在渔民们的期盼中,又一批渔船起锚出海了。

位于浙江省象山县的石铺镇,是中国四大中心渔港之一。这里的男女老少世代以海为生,每逢开渔季,石铺镇就开始有条不紊地运作了起来:男人们出海打鱼,渔嫂们在家张罗订单、修补船网,这番光景已延续了上百年,镇上人早已将各自分工安排得妥妥当当。

可倘若细细留意,又能发现这其中的许多变化:靠岸的渔船是刚更新换代过的,比起前几年的小渔船马力更足,设施更好;穿梭在镇上的不仅有居民,还冒出了许多前来旅游的生面孔;一幢幢洋气的餐馆民宿拔地而起,走近了看,主播们兴致正浓,吆喝售卖着自家的海鲜……

“渔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捕捞渔船的更新改造、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这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推进渔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而这些变化的背后,金融活水的浇灌很关键。”农行象山支行党委委员胡松杰说道。

听闻农行工作人员前来回访,渔嫂王小雪特意早早买来本地的“红美人”柑橘招待。丈夫郏选忠出海去了,他在石浦颇有威望,每年开渔节,都是带头的“船老大”。

对农行,夫妻俩很有感情。尽管上笔贷款已还清,金额也不大,只有30万元,但至今,王小雪仍充满感激之情:“捕鱼看天吃饭,修船要钱,买柴油要钱,付工资要钱,过去全靠自有资金。一旦小船换大船,外债就还不完。”

王小雪讲出了很多渔民的心声。休渔期结束前,为了准备出海,“船老大”们常常为筹措资金而犯愁。特别是前些年,由于渔业资源衰退,加上油价暴涨,成本越来越高,再说一旦发生风险,往往血本无归,导致不少人一度不敢贸然出海。

如何来帮助渔民?2008年,象山开渔节正好十周年,农行象山支行专门做了个统计:自从1998年,行里推出“开渔启动资金贷款”以来,已累计发放了近亿元贷款,渔民受益者千余户,竟无一笔坏账。但这些贷款属于每户10万元的小额贷款,额度很有限,既然渔民有需求,信用基础又这么好,能不能加大力度?

2009年,在象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包括农行在内的几家金融机构都开始探索用渔船所有权证和捕捞证“两证合一”进行担保,同时将贷款人参加渔业互保和渔业保险作为准入条件之一,最大限度地降低渔民贷款风险。在农行,渔船抵押贷款就应运而生,最高放款额度可达50万元。

郏选忠就是当时首批贷款者。几年后,他顺利还了款,还造起一艘新渔船。夫妻俩勤勤恳恳,造了临街的六层楼房,又供一对儿子上大学。据了解,像他们一样的家庭,在石浦很是普遍,有的昔日是农行客户,有的至今还贷着款,多年来往,客户经理早已和渔民打成一片。

据农行象山支行副行长黄惠西介绍,2009年以来,农行的渔船抵押贷款从未间断,考虑到渔船越造越大,农行贷款额度同样“水涨船高”,授信额度上百万的很是普遍。几位“船老大”都说,一次授信、随用随贷、自主循环,缺钱再也不用找民间借贷,实惠又“解渴”!

-多方合力,在建渔船也能贷到款

走进石浦渔人码头的一处废旧厂房,里面敲敲打打正在改造。前不久,来自石浦东门渔村的周子斌租下这里,准备专门加工螃蟹,聚焦中高端市场,给酒楼和宴席供货。

40岁的周子斌头脑活络,去年新建了一艘1350马力的渔船,总共花了500多万元,还有一艘专门用于收蟹的渔运船。现在,渔船交给舅舅李根升打理,他则全身心卖蟹。如果做得好,一年光红膏炝蟹就能卖5万公斤,附加值至少高出15%,这样也能带动渔民增收。

“这两年,我之所以步子迈得快,得感谢农行的支持,”周子斌回忆道,“渔船开建前,我凭着一纸‘浙江省渔业船舶建(改)造开工批准函’,就从农行拿到了110万元的贷款。当时我房子按揭不能再抵押,民间借贷成本又很高,这笔钱确实解了燃眉之急。”

半年后,船造好了,周子斌顺利还上款,接着又用渔船进行抵押,拿到380万元的贷款,年利率只要4.2%。有了这笔钱,他顿感资金压力小了不少。这些年,看到收来的蟹里有不少好货,若能够分拣出来进行加工,就可明显提升附加值,于是下定决心办厂。

周子斌能顺利拿到贷款的背后,是农行与宁波市渔业互保协会的密切合作。负责该项业务的工作人员蒋楠成介绍说,涉渔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协会就能帮助从中协调、处置渔船,尽可能减少损失,让银行敢于放贷、安心放贷。“因为协会了解渔民的资金需求、信用情况,也能更好地帮助金融机构清收不良资产。”蒋楠成坦言,权力大,责任也大,心里得有本账,“既然做担保,压力都在肩上呢。要贷款的渔民拿钱做啥,能不能还上款,有没有赌博陋习,平时安全意识怎么样,出了事,我们得承担责任!”

据了解,协会从2013年营业至今,累计为4100多户次渔民提供担保,担保额超过30亿元。今年,农行与协会合作的“渔民贷”“渔船贷”业务金额就接近4亿元,占到协会该项业务全年总量的约一半。

-“水”活“鱼”跃,新业态接二连三

海钓又被称作“海上高尔夫”,一些发烧友更是形象地比喻其为“水中盲盒”。随着直播和短视频的兴起,海钓正从小众爱好走向大众视野,而衍生出的产业有各种渔具、渔船的租售,个性化旅游线路的开发,以及不同渔获物的拍卖等。

2012年,做了20年渔民的林永奎在看到象山海洋旅游正风生水起,一个国家级海钓竞赛基地、两个省级休闲渔业基地相继建成后,毅然决定上岸,成立了象山协顺海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尽管受疫情影响,今年国庆小长假7天中依然有6天爆满,7艘休闲渔船总共出海160多趟。“别看小小一条渔船,每年创造的产值有200万元。”林永奎说道。

昔日的“船老大”,如今谈起海上旅游头头是道,旗下还有5艘海钓渔船。公司60多名员工中,有50多人基本属于转产而来的老渔民。而在他的带动下,石浦、鹤浦两地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全县有大小休闲渔船240多艘,渔家乐30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近70万人次。

针对从事电子商务、观光旅游、微商经营等人员,农行也有针对性的“惠农e贷”等信贷产品,截至10月末,农行象山支行“惠农e贷”余额达7.9亿余元。这些贷款的发放,对很多上岸创业的渔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第一笔启动资金。

这不,50岁的渔嫂林秀芬,去年摇身一变成了“女老板”。通过农行贷款,她办了个渔网厂,平日里渔船靠岸了,她也负责张罗渔嫂们上船修网。现在,厂里头有10多位渔嫂,闲暇时就打网,大家多劳多得,月入五六千元不在话下。

农行象山支行行长徐杰表示,接下来,为了推动更多人创业创富,针对象山影视城所在的新桥镇,农行计划全力打造“数智新桥”项目,通过借助景区、民宿、餐饮、商场等金融数据流,更好地把农业主体、创客、乡贤等纳入数字普惠金融,以推动共同富裕。(中国宁波网 记者朱海洋 王蕙蕙)

编辑:洪俊杰(实习)    责任编辑:孙红亮
相关推荐